
近日,一篇名为《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在网络上引议。文章列举了诸如“说服”变成“说(shuō)服”,“一骑(jì)红尘”变成“一骑(qí)红尘”等字词的读音变化例子,声称许多曾经的规范读音现在悄然变成了错误读音,引发网友的混乱和吐槽。
对此,《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透露,这些变化大多源于语委2016年发布的《征求意见稿》,但该意见稿至今尚未正式发布。未来的《审音表》可能会有所不同。这说明我们现在的担忧可能还有点过早。
对于常用字词读音的改变及其引发的讨论,背后其实包含了许多耐人寻味的问题。有些网友对“衰”和“斜”等字的读音改变感到困惑,认为是因为读错的人太多而“将错就错”。
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的声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由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初始赋予特定事物的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读音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当语言符号进入社会交往,表示某一特定事物时,它对使用它的社会成员来说就具有了强制性。音义关系的改变需要满足整体的社会需求。
基于此,随着社会实践和语言使用习惯的变化,对部分文字的读音进行微调是合理的。但这种调整是否符合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是否有助于中文语言符号的完善与发展,还需要科学的探讨和论证。语音更改是一个需要谨慎对待的问题。
虽然文字的读音没有绝对的对错,但有其适宜性。随着文字语音的传承,更多文化内涵也被融入其中。如果随意更改文字的读音而不注重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可能会削弱其传统文化价值。对于为何更改文字读音以及更改后的影响,相关部门需要给出更多合理的解释来让公众信服。
以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衰”字的读音为例子,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该字的读音不同,词性也有所不同。从诗的修辞和表意来看,更改其读音需要慎重考虑。同样,在杜牧的《山行》中的“斜”字,其古音更符合绝句的创作规则和韵律美。如何在促进语言运用的统一和保留语言的表意功能之间权衡,是官方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语言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其在人们心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推广普通话和标准音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同时尊重群众的语言使用习惯。要谨防用正确与错误的二元对立思维来割裂语言的变化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