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天推出的短文《转化“差生”的第一前提条件是什么?》引发了热烈讨论,我深感欣慰。有读者就“差生-教师”和“病人-医生”的类比提出了不同看法,这也是我所期待的学术争鸣。
几位朋友的留言指出,病多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而差生则不然;医生按服务次数和用量收费,教师则不同;以及病人有强烈的求生欲望,而差生的求知欲望不强烈等。这些观点都是事实,无法驳斥。
我想强调的是,虽然差生与病人、教师与医生在某些方面存在显著不同,但我将这两组概念放在一起讨论,并非要详尽比较它们的全部特点,而是采用类比论证的方法,突出一种观点:教师也应该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把“差生”当作研究对象。这是一种论证方法,侧重于展现事物之间的共性。
类比论证是一种根据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论证另一种事物也有类似特征的论证方法。它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进行类比推理,将抽象道理具体化,增强说服力,启发人们思考。
我深知在转化差生的过程中,不能简单模仿医生对病人的治疗方式。在昨天的文中,我强调的是“研究的心态”,而不是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医生和教师对各自的对象,研究的方法和对象自然不同,但研究的心态是一致的。
至于如何具体转化差生,当然不可能像医生对病人那样简单开、、做手术。我的认知并没有那么肤浅。实际上,许多教育理论和实践都借鉴了医学的理念和方法,比如教育诊断、学业预后、学习困难的症状、干预措施等。这些词汇的借用反映了医学和教育的某些共同点,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为了更关注个体差异,从“治疗”的视角解决学生问题。
今天之所以详细探讨这个话题,是为了提醒读者在阅读文章时要细心思考。我理解大家在阅读时往往是即兴留言,并没有想那么多。但以后在留言时,希望能更加深入地思考。
我的本科专业是中文,但我跟随朱永新老师读博期间,学会了严谨的思维和清晰的概念。突然想到九年前写的一篇《为什么一流的医院收治最难治的病人,而一流的名校却最优秀的学生?》,过几天我会重新推出,供后来者参考。
2025年5月14日
(校对:DeepSeek)此文来源于镇西茶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