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家乡山西省平定县,地处太行山深处,四面环山,相对闭塞。由于这种地理环境,平定方言中保留了许多古老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有时候,家乡的方言中的一些词汇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比如擦脸、擦泪、擦桌子,在这里不叫“擦”,而是叫qi(音窃)。这个字在历史文献中有所记载,但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很少使用。
实际上,这个字一直在使用,它就是“揩”。在晋方言中,“揩”字有着丰富的用法,比如“揩面、揩布、揩台子”等。这个词也被上海人经常说,有人认为这是上海人发明的。但实际上,“揩”这个字早在东汉时期的典籍中就已出现。
“揩”字在三国时期的《字林》中注音为“口阶切”,唐代《唐韵》为“口皆切”。这个字在古代汉语中的读音经历了变化,但其在晋方言中的发音与古代读音相符。这一点在《康熙字典》中有明确记载。
除了“揩”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表达“擦拭”的同义词,如“拭”“抹”“擦”“搌”等。这些词在历史文献和各地方言中都有使用,但在山西方言中,它们的使用范围和语义略有不同。
例如,“拭”在古汉语中的使用范围相对较窄,主要用于清洁玉器等;“抹”在唐宋文献中首见,后来应用范围扩大,不仅有“涂抹”“涂敷”“擦拭”等意思,还扩展出“割”“捻”“绕”“看、瞄”等义项。而“擦”在清代的使用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既可擦“眼”“脸”等部位,又可擦“桌”等用具。
山西方言中的“搌”字主要用于擦拭锅碗等洁净用具。这些同义词虽然历史层次、意义范畴有交叉,但在日常使用中,很少会造成混淆。
平定方言中的“qi”字保留了中古时期的语音特点,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山西方言中的这些词语也反映了当地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