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伏天位于小暑和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湿度最大、最闷热的日子。我们通常称之为“伏天儿”,这是农历的“三伏天”,也就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间段。
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这段时间内“伏邪”盛行。这里的“伏邪”主要指的就是暑邪,属于中医所说的“六邪”之一,即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
让我们看看今年的三伏时间表:
初伏:从2022年7月16日至7月25日,共持续十天。
中伏:从2022年7月26日至8月14日,这段时间比较长,共有二十天。
末伏:从2022年8月15日至8月24日,共持续十天。
伏天期间,请大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饮用温水、姜枣茶,尽量避免过多摄入冰镇饮料和食物。愿大家在今年的40天伏天里身体健康,心情愉悦!
从今年7月16日开始,我们将进入炎热的三伏天,大家要做好准备哦!
入伏后,由于地表湿度增加,每天吸收热量多而散发少,导致地表层热量逐渐累积,使得天气一天比一天热。尤其是进入三伏天后,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变得最热。夏季雨水频繁,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下,高压内部下沉气流使得天空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使得天气更加炎热。三伏天的暑邪非常强悍,如果无法顺利度过这个时期,可能会留下病根。
实际上,许多病根都源于三伏天的不注意。俗话说,“进入小暑,上蒸下煮!”随着入伏后高温、高热、高湿的“桑拿天”频繁出现,酷暑难耐,各种健康问题也会随之而来,如中暑、心血管疾病、心衰等。由于身体出汗多、消耗大,我们很容易出现疲劳和消化功能减退的情况。在饮食上需要特别注意,如果饮食不当很容易导致免疫力下降,引发疾病。正确的膳食调整以及适当的休息是度过三伏天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