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赋予文字生命力
人们用”掷地有声”来形容文章写得优美铿锵,似乎文字扔在地上便能发出声音。这个成语并非意味着物体落地的物理声响,而是用以赞美文章写得有力、生动、感染力强。
“掷地有声”这一说法源自《镜花缘》八十一回,形容灯谜出得巧妙,每个字都如珍珠般闪亮。这个成语的典故并非源于此处,而是与晋朝的文士孙绰有关,原句为”掷地金声”。
据《晋书·孙绰传》记载,孙绰才情出众,擅长文章。他在浙江会稽居住十多年,饱览山水之美。游览天台山后,他写下《游天台山赋》,描绘天台山的风光令人陶醉。他将此赋展示给朋友范启,自信地表示,即使把文章扔在地上,也会发出如钟馨般悦耳的声音。
范启阅读后大为赞赏,深有同感。原句”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中的”金石”指的是古代的钟馨类乐器。这个成语比喻文章笔力雄健,内涵丰富,给人以厚重的印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掷地有声”这个成语便由此演变而来,通常用来赞美别人的文章写得精彩。
如果我们只从字面理解,认为任何东西扔在地上都能发出声音,那就误解了这个成语的真正含义。实际上,”掷地有声”是用来形容文章写得有力、生动、感染力强,如同美妙的音乐一般,赋予文字以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