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老话,虽然常被认为是人性自私的注脚,但其真正的出处并非民间传说,而是儒家经典《论语·颜渊》篇中,孔子与弟子子贡的一段对话。原文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子曰:“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益矣乎!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安。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之所谓士者,古之仕也,耕也食也,是谓夫耕。上贤也,下不肖也,是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今之夫耕者,或亦无夫耕也。我欲无言。”子贡曰:“伊乎!已矣乎!吾无以为也。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曰:“君子之学也,为己,小人之学也,为人。”
在这段对话中,孔子批评了当时一些士人“学为人”的不良风气,认为他们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炫耀、谋取私利,而非提升自身修养。这里的“为己”指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完善自身人格而学习,是内求诸己的修养过程;而“为人”则指为了迎合他人、获取名声或利益而学习,是外求于人的表现。
因此,“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原意,并非鼓励人们自私自利,而是强调君子应专注于自我修养,完善自身,而非追求外界的评价或利益。后世在流传过程中,这句话逐渐被曲解,演变成了人们常说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似乎在宣扬自私自利,但这并非孔子本意。孔子的教育思想核心是“仁”,强调的是克己复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与自私自利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我们理解这句老话时,应回归其出处《论语》,理解其本意,而非被表面字句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