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市的孩子们似乎已经对粤语感到陌生了。甚至他们的父母辈,对于粤语的理解也是深浅不一,有的会讲不会写,有的会读不会写。
让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荣誉”在他们的变成了“容易”,“抱负”成了“报服”,而原本的“萝白”被他们称作“萝卜”。
比如“卜佬”这个词,很多人对其的卜字读音和写法都感到困惑,会看不会读,更别提写了。究竟“卜佬”的本字怎么写?“萝卜”在粤语中如何发音?“卜卜斋”的正确书写又是什么?
前段时间关于“卜佬”与贵州茅台的关联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我们的网友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个称谓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由英语的“peasont”(即农民)转化而来;有人认为这个词与茅台无关,只是形象地描述农民拿着锄头锄地的动作。看来,这些网友对于粤语和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入。
那么,这些网友是否了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这本书呢?是否知道“濮即卜,古代濮、卜通用”的历史知识?是否了解古代濮族的居住地和演变?
《广东新语》中提到:“广州谓平人曰佬,亦曰獠,贱称也。”而“卜佬”其实是“濮獠”,在广州,不仅农民被称为“卜佬”,城里人同样也是。你和我都是“卜佬”。
为什么?因为“濮獠”一词原是古代这些族群的自称。由于“濮獠”两字过于古老和生僻,现在很多人不认识,于是就用同音字代替,“濮獠”变成了“卜佬”。类似地,“攴攴斋”被简化为“卜卜斋”,“萝卜”也被称为“萝白”。在粤语中,“萝白”的读法也有特殊之处。网友们需要注意区分。
现在,许多有识之士已经站出来呼吁保护粤语这一优秀文化,防止其失传。关于这个问题,网友们有什么想法和意见都可以发表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