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极软体动物新发现与研究动态
近期,科学家们在南大洋发现了众多软体动物新物种。其中包括163种双壳贝类软体动物(如蛤蜊、牡蛎、贻贝和扇贝等),以及568种腹足纲软体动物(如蜗牛、蛞蝓和裸鳃类等)。自2003年以来,已发现近195种新物种,且仍不断有新的发现。南极半岛西部和亚南极群岛等区域已被多次取样,预计在这些区域及更深的海域中还将有更多新物种被发现。
大部分的双壳贝类软体动物和腹足纲软体动物在南极环圈内数量稀少,分布不广。最新研究显示,南极的软体动物以及其他新物种如海绵和蠕虫等,共同为南极生态圈注入了活力。南极软体动物的“生物热点”与特殊地质结构相关,这些地点遍布南大洋,包括东南极洲的多个区域(如毛德海隆、恩德比地、南极普里兹湾等),以及布韦岛、彼得一世岛、南奥克尼群岛和南乔治亚群岛等靠近南极半岛的地区。
南极软体动物并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海洋滤食动物,它们通过生物扰动——即通过生物活动自然搅动和混合周围沉积颗粒——来增加海底沉积层中的氧气含量。许多重要的捕食者,如韦德尔海豹和其他鱼类,都以软体动物为食。在一种名为Adalaria loveni的裸鳃类动物的表皮上,还发现了具有细胞毒性的自然产物lovenone,该物质对人类癌细胞具有潜在的用价值。
科学家们正持续在南极寻找新的软体动物物种,并研究它们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这些南极软体动物正面临灭绝的风险。尽管我们正在加强对它们的了解并采取保护措施,但海洋酸化仍然对这些生物构成严重威胁。海洋酸化会导致以碳酸钙为质的无脊椎动物贝壳被腐蚀溶解。这些无脊椎动物的消失将会对以它们为基础的生态系统产生连锁反应,成为海洋酸化影响的首批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