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春风拂面,北京的街头巷尾呈现出一幅幅淡白梨花飞舞的画卷。洁白轻盈的柳絮飞花之中,也有恼人的飞絮困扰着人们。每年四月,北方城市便迎来了飞絮高发期,漫天飞舞的杨柳絮让人不禁想起那句诗:“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但现实中,飞絮进入眼睛、鼻子、嘴巴,引发的不适感让人倍感困扰。
近期,北区也步入了飞絮期,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和北京市气象局联合预报,这一季节将持续到5月中旬。杨柳飞絮的首次高发期预计将在4月12日至18日之间,主要影响城区五环内区域,主要飞絮树种为毛白杨。接下来的4月下旬至5月上旬以及5月中旬,平原区和山区的飞絮现象将陆续显现,主要飞絮树种包括欧美杨、青杨、垂柳及旱柳等。到了5月中旬,城区内的飞絮影响基本结束,整个飞絮期将持续约50天。
那么,恼人的飞絮究竟从何而来?为何此时频繁出现呢?原来,杨柳树分为雌雄两株,飞絮来源于杨柳树的雌株。春季雌花授粉后,会结出小蒴果,内藏白色絮状茸毛和芝麻粒大小的种子。随着小蒴果逐渐成熟裂开,带着种子的白色茸毛便会随风飞舞,繁衍后代。北方此时的气温升高、光照充足、空气湿度小且时常刮风,这些天气条件都为飞絮的飘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面对恼人的飞絮,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专家建议:遵循“躲、捂、清、防”四字原则。在每天10时至16时的飞絮高发时段,尽量选择室内活动或户外活动较少的时段;外出时做好防护,戴口罩、护目镜等,避免飞絮进鼻和眼睛;回家后及时清除身上的飞絮残留物,洗脸洗手;对于汽车和精密仪器等设备要及时清理积存的飞絮;同时注意消防安全,严禁乱扔烟头、严禁用明火引燃飞絮,以防引发。让我们远离飞絮困扰,享受春天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