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传》中的“一问知”故事告诉我们,要全面了解事物始终,也就是所谓的“始衷终”,这一过程也可以用成语“来龙去脉”来概括。那么,“来龙去脉”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何为“来龙”,何为“去脉”呢?
这一成语的起源与古代风水学有关,这是一门流传久远的民间学问,也被称为相地之术或堪舆。在古代,专门从事寻找风水宝地的人们被称为风水师或堪舆家。在这门学问中,“龙脉”是一个核心概念。
以唐代著名风水大师杨筠松为例,他的著作《撼龙经》中提到了“寻龙十万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这一观点被后世的各种小说、影视和游戏所改编,广为人知。这里所说的“龙”,就是指龙脉。
直到明朝,有一位名为吾邱瑞的风水堪舆家,在其著作《运壁记牛眠指穴》中提出了“来龙去脉”这一概念,这个成语的正式出现便是在明朝。
“来龙”和“去脉”都是用来描述一座山的龙脉,也就是主峰起伏的走势。起点而来的龙脉称为“来龙”,向远处延伸的则称为“去脉”。二者相互对应,结合起来便是整个龙脉的走向。
后来,“来龙去脉”这个成语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古代风水学,也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用来形容了解事物的前因后果或原委经过。在明清的一些小说中,也常用“来踪去迹”这一说法来代替“来龙去脉”,两者意思相近,但“来龙去脉”更为常用和流行。通过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整体情况和演变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