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逐步分析一下。黄莺何时啼鸣,桃花盛开的季节,养蚕活动通常在哪个季节进行,这些因素的答案都在阳春三月。更具体地说,是农历三月。
农历三月,大约对应着公历的四月。那个被民国才女林徽因写入诗中的“人间四月天”,实际上就是人们的阳春三月,因为农历三月的春天是最美的。除了题目所提到的莺月、桃月、蚕月等称呼,农历三月还有许多优雅的别称。
古人将农历的正月、二月、三月归为春季,而三月排在第三位。暮春、季春、末春、晚春、春晚等表示顺序的别名便由此产生。古人以孟仲叔季来排行兄弟,春天也不例外,有孟春、仲春和季春之分。至于为何没有叔春这一称呼,可能是因为古人觉得叔春(输春)听起来不太吉利;也可能是因为约定俗成,认为季就是第三的意思,而非第四。
除了前述的称呼,农历三月的别称还有桐月、莺时、鹂月等。其中,桐月可能和梧桐树有关。在古代,梧桐树地位崇高,被视为树王,将桐月作为农历三月的别称反映了古人对春天的重视。而鸢是指纸鸢即风筝,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节。
年份有天干地支,月份也有对应的地支。农历三月对应的是地支中的第五位辰,因此也有辰月这个别称。至于为何农历三月又称为炳月,《尔雅释天》中有所解释。郝懿行义疏中提到,三月的阳气旺盛,万物都呈现出鲜明的生命力。人们逐渐用炳月来称呼这个月份,以表达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