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级上册:汉字笔画、偏旁及字体结构概述,不必全掌
随着一年级的复习工作逐渐展开,今天我们来重点讲解一下一年级上册的汉字笔画、偏旁以及字体结构。
让我们关注笔画的分布。在识字课程中,红色标注的是课题号中的笔画,而黑色则代表课文中的笔画。其中有一些笔画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比较难以掌握。由于通过文字表述更能清晰描述,这里我们就直接用汉字来表示各种笔画。
比如,“横撇”与“横钩”,“竖钩”与“弯钩”,“横折”和需要注意的“横折”(在像“田”、“回”、“国”等字中并没有“横折钩”而是“横折”),以及“斜钩”、“卧钩”、“竖弯”、“竖弯钩”、“竖折”、“竖提”等,这些笔画在形状上比较相似,容易混淆。另外还有“撇折”与“撇点”,“折文”与“反文”(一年级下册才会接触到),这些也需要我们特别注意。还有一些有趣的笔画组合,比如“竖折折钩”,是否存在“横折折钩”呢?还有像“竖折弯钩”、“横折弯钩”等,也需要我们加以区分。
我们来看看偏旁的分布。需要明确的是,“偏旁”和“部首”是不同的概念,是否与独体字有关并不是绝对的。例如,“京”字是一个独体字,那么它的偏旁是什么呢?虽然它没有明确的部首,但我们仍然可以说它有偏旁,那就是“京字头”。
关于生字的字体结构。在一年级上册,我们主要需要掌握的是“上下”和“左右”结构的字。如果遇到其他结构的字,如果难以区分,就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在这一部分,有一些字的结构是比较有趣的。比如,“同”是半包围结构,而“用”却是独体字。还有一些字的笔顺也非常有趣。“早”和“果”的第五笔都是“横”,但“里”的第五笔是“竖”,第六笔才是横,这与“果”字的笔顺有所不同,需要特别注意。一年级上册的汉字学习不必过于强求全面掌握,重点在于打好基础,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