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则并称为“刘白”。白居易的文学才华在其年轻时便已显露,他在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后,便开始了仕途生涯。
白居易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自幼聪颖好学。他的仕途生涯起初顺利,但因敢于直言进谏,受到唐宪宗的重视。他的仕途也遭遇了一些挫折,因请求严缉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次贬谪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在江州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其中包括《琵琶行》和《长恨歌》等著名作品。
白居易的思想主张积极进步,他强调文学应当关注现实生活,反映民众的心声。这一观点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晚年,白居易退居洛阳,继续创作诗歌,并致力于佛教的研究与实践。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有五首特别引人注目:《池上》、《问刘十九》、《村夜》、《夜雪》和《遗爱寺》。
《池上》描绘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冒险采莲的过程,生动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夏日池塘之畔。
《问刘十九》则表达了浓浓的友情与闲适情怀,诗中的意象如新醅酒、小火炉等,营造出温馨舒适的氛围。
《村夜》以自然景象映衬诗人的孤独情绪,通过描绘霜草、虫鸣、月光下荞麦田的画面,展现了一个静谧而略带凄清的秋夜村庄。
《夜雪》以极简笔法捕捉寒夜雪景与内心的寂寞。
《遗爱寺》则描绘了一幅自然和谐的静谧画卷,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闲适生活的享受。
白居易的诗歌以其朴实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生活的美好和大自然的魅力。他的诗歌主题多样,既有对生活的描绘,也有对友情的歌颂,还有对自然的热爱。他的诗歌风格独特,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让人回味无穷。白居易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创作理念至今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