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诗坛的巨星,踏遍河山、广交天下友朋。不论年长的、年轻的,他的朋友数不胜数。在诗坛上,他与众多好友共同创作了许多传世之作。其中有一首给老友的诗,流传千古,让人好奇不已。这位比苏轼父亲还大的老友,究竟是怎样的人呢?他的诗词,是忧国忧民,还是风花雪月?答案是张先,一位满腹诗书、才华横溢的诗人。
张先,字子野,从小便受到父亲的熏陶,诗词功底深厚。他科举致仕后在中官担任重要职务。张先的诗词大多描绘了当时的生活和男女情感。有人评价他:“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可以说,他的文化素养超越了乐府时期的诗人。
据传,张先在年轻时曾有一段与尼姑的情缘。他深夜游过庙后的河,每个晚上都有小尼姑在后门与他相会。这段情感经历被后人传为佳话,其中有一首诗便是张先写给那位尼姑的相思之情。这首诗便是现今流传的《一丛花》。
张先的私情在当时社会不被接纳,后来事情被传开,人们并未责怪张先,而是将矛头指向了女子。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张先选择了远离。年老时他或许还会想起那段美好的韵事。
苏轼曾写过一句千古名句:“一树梨花压海棠。”这句诗便是因张先而创作的。这首诗《戏赠张先》在当时轰动一时,使张先再次名扬四海。诗中描述的是张先迎娶了一位十八岁的姑娘,尽管当时他已八十岁。这场婚礼引起了人们的议论和猜测。野史记载,张先还邀请了众多文坛好友参加婚礼,并写下了一首诗。
苏轼在创作这首诗时带有讽刺之意。一头白发的新郎与芳华正美的新娘形成鲜明对比。虽然诗中也有恭贺之情,但调侃意味颇重。苏轼与发妻情深意切,曾写下感人至深的名诗来惦念亡妻。对于好友如此“见异思迁”,他心里或许有些不能接受。张先知道苏轼的性格,用诗句回应了苏轼的调侃。二人之间的友情在欢笑中得以展现。
张先一直活到八十八岁。迎娶十八岁女子后,他遣散了家中妻妾,与她相伴至死。这段情感经历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而那句“一树梨花压海棠”也流传千古,成为表达深厚友情和美好祝福的诗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