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对于人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象征,泰姬陵对于印度人则是无比骄傲的标志性建筑,作为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的泰姬陵,不仅是印度的自豪,也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浓厚兴趣和激烈争议。关于泰姬陵的设计和建造问题,人们提出了多种观点和疑问。其中最为人们关注的是:(1)究竟是谁设计了这座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2)泰姬陵是纯粹的建筑艺术典范,还是印度教神庙的遗址?从建筑风格上我们可以推断出建造者的身份,而建造者的身份又决定了其建造的目的。这一问题众说纷纭,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探讨和研究。
泰姬陵始建于十六世纪,汇聚了来自中亚各地、波斯、土耳其、印度和欧洲的建筑师和工匠的智慧。其园林设计及其布局展现了建筑艺术的庄严、气势恢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么,谁是这座宏伟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者呢?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存在三种主要说法。
第一种是“欧亚文化结合说”。这一观点的代表性人物是英国旧牛津学派的印度史学家密斯。他认为泰姬陵是欧洲和亚洲文化结合的产物,其中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诸多建筑大师如意大利的吉埃落米莫维洛内奥和法国的奥斯汀德博尔多等都参与了设计。这一观点受到印度史学家莫因乌德一丁艾哈迈德的驳斥,他在《泰姬陵的历史》一书中否认了这座具有典型艺术风格的建筑物是受到西欧文艺复兴时代大师们的影响。
第二种观点是“主体艺术印度说”。这一学派的学者强调在探讨泰姬陵的设计功劳时,不能忽视印度的本土因素。已故的印度著名史学家马宗达指出,泰姬陵的设计与苏尔王朝的舍尔沙陵墓和莫卧儿胡马攸的陵墓在建筑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泰姬陵所使用的纯白大理石及宝石镶嵌工艺在西印度的拉杰普特艺术中早已存在。不能单纯地将泰姬陵的设计和建造归功于波斯的影响和支持。这一观点也符合历史逻辑,考虑到莫卧儿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扩大,西方艺术的某些元素可能对印度建筑风格产生了影响。
至今,关于泰姬陵的设计和建造的争议仍然持续,三种说法各有支持者和论据,让人难以判断哪种说法更为准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