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以来,成年男子束发一直是传统华夏的象征。从周朝以后,从出土的商朝玉俑中,可以看到商朝男性也留辫发。而到了清朝,男性发型发生了显著变化,剃发留辫成为时代标志,反映清朝故事的影视剧被称为“辫子戏”。
在清朝,男子的辫子样式在不同时期有所差异。顺治时期是满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时期,这一时期对辫子的要求最为明确和严格。满清皇朝将剃发留辫视为是否愿意成为顺民的重要标志,因此有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俗谚。
那时的辫子有一个专门的名称:“金钱鼠尾”,即只留头顶一小撮头发,梳成细长的辫子。有人形容其形象,若不符合大众审美,确实需要一定的勇气。若是生活在明末清初的时代,恐怕许多人会对此进行反抗,甚至选择出家。
满清对“金钱鼠尾”的推行既进行了美化,又采取了威胁手段。广州在顺治四年推行“易服剃发令”时,称“金钱鼠尾”为新朝的雅政。不剃发或剃发不符合规定都会面临严厉的惩罚。在顺治四年,江南浒墅关的一名平民因剃发不符合规定而被斩首,县官、家长、邻里也受到了牵连。
到了乾隆年间,人们对辫子进行了改良,头顶留发增多,辫子也了。这一时期的外国人亲切地称其为“猪尾巴”,甚至成为外国人对男性发型的主要印象。到了清朝晚期,男人们以拖着一根又粗又长的大辫子为荣,很多人形容其为“牛尾巴”。那时,无论外国人如何嘲笑,我们已经以辫子为美,若被剪去辫子,会感到非常遗憾和愤怒。
满清三百年间,关于辫子的历史大概如此。提及此并非要挑剔影视剧中的辫子戏,而是希望大家了解历史真相。若影视剧严格按照历史来拍摄,恐怕观众会笑场。例如,《康熙微服私访记》和《戏说乾隆》中的英明神武的皇帝,若按照历史真实情况展现他们的辫子样式,可能会让观众感到出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