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艺人李志:让古董花瓶重现风采
讲述人:李志,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氏锔瓷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副题)
立秋午后,一位中年男子怀抱一个红绸包裹的盒子,走进工作室,请求修复一个祖传的花瓶,要求是不留修复痕迹。这个花瓶是乾隆年间的粉彩梅瓶,轻轻一捏,薄如蝉翼,不到5毫米的厚度。
经过半个月的精心修复,这个花瓶仿佛重生。中年男子仔细端详,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话正是对锔钉补瓷工艺的生动写照。在过去,百姓家中的锅碗瓢盆破损后,舍不得丢弃,便会寻找锔匠进行修复。宋代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描绘了街边锔瓷的场景。
锔瓷工艺需要经过多个步骤:要找碴对缝,将破碎的瓷片拼凑起来,用绳子固定;然后定位点记,根据瓷器的裂纹长度设计锔钉的位置和数量,追求美观布局;接下来是用钻打孔,就像拉二胡一样操作金刚钻。之后是下钉,选择适合的钉子,捶打进入孔内。最后是补漏,用鸡蛋清和瓷粉调和,进行勾缝、打磨、抛光,使得旧瓷器焕然一新。
最考验手艺的莫过于在薄如蝉翼的瓷器上打孔。钻头轻轻贴于瓷器表面,力度需要恰到好处,过重会穿透瓷器,过轻则无法固定。只有打入三分之二的位置,才能达到穿而不透的完美效果。
锔钉由金属丝制成,有的甚至比米粒还小。用镊子小心夹起放入钻孔,然后反复捶打,使其扎进小孔。这些错落的锔钉如同拉链一般,巧妙地将瓷器紧密结合在一起。
我们的传统审美追求残缺之美,通过巧妙的手艺来装点残损的物件。例如,一把破碎的紫砂壶,通过铜锔钉装饰裂纹处,如同莲花盛开,使这把壶重新焕发生机。这是李志和他的同事们代代相传的手艺,也是他们对美的独特追求。(光明日报记者赵嘉伟 光明日报通讯员新雨采访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