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福建南平建窑建盏的历史

福建南平建窑建盏的历史

文/老卓

建窑,是宋代福建地区专门烧制黑釉茶盏的著名窑厂,其历史可追溯至晚唐五代,历经千年,对福建地区及江南广大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宋末元初饮茶风俗的变迁,建窑逐渐停止了黑釉瓷的烧制,逐渐走向没落。

建窑瓷器的胎体厚重而紧致,胎色通常为黑紫色,质地粗糙而坚硬。露胎部分色泽深沉,毫无光泽,底部胎体。其釉色而润亮,施釉时釉汁垂流厚挂,呈现出褐、银灰色或褐蓝色的效果。建盏因其独特的垂流和窑变现象,形成了独特的“兔毫纹”。这种纹路细如兔毛,呈现上浓下淡的色泽,在太阳光下,黑色釉面上可见金红色的光点。除此之外,还有“油滴”、“鹧鸪斑”等著名的纹路品种。

宋代盛行斗茶,而建窑主烧的黑釉茶盏,即建盏,正是斗茶的最佳搭档。建盏造型宽口小足,形如漏斗,分为敞口和合口两种,以敞口为主。其底为浅玉环圈足,并有旋坯纹。甚至在北宋后期,建窑曾为宫廷烧制斗茶使用的黑釉盏,这些建盏底足刻有“进王戋 ”、“供御”等铭文,被视为贡品。

与其他传统手工艺不同,建窑建盏的烧制技艺经历了一次“起死回生”。在近代,建盏的烧制方法一度失传。为了保住这一传统瓷器不消失,1979年,工艺美术学院带头、南平地区行署主导,福建省轻工研究所负责立项,开始了恢复建窑烧制工艺的研究。期间,两批科研人员驻扎建阳县瓷厂,埋头苦干,经过反复实验,终于摸索出了“兔毫釉”的胚釉配方和烧制原理,成功烧制出与建窑兔毫釉相近的盏类产品。经过现代化测试手段验证,这些瓷器的釉形成肌理和结构与宋代建窑兔毫釉产品极为相似,甚至在外表上重现了建盏的精品风貌。

此后数十年间,科研人员不断精进技艺,仿制出更多建盏的特色纹路,成功复原了建窑建盏技艺。这一传统艺术得以重见人间。


福建南平建窑建盏的历史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