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们面临交换机选择时,经常会在百兆和千兆之间犹豫不决。同样型号的交换机,价格差异为何如此之大?真的是品牌效应吗?其技术指标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
最直观的差异在于端口数量。端口多的交换机价格自然更高,因为可以满足更多设备连接的需求。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百兆和千兆的选择,以及接入层、汇聚层和核心层交换机之间的区别。很多时候,我们可能选择在接入层使用百兆接入、千兆上行,而在汇聚层则使用千兆接入、万兆或千兆上行。这样的配置是否足够使用?是否存在性能浪费?说实话,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过度配置,也就是浪费了钱。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追求最高的性价比。
除了端口数量和百兆/千兆的区别,交换机的两个核心性能指标是包转发率和背板带宽。这两项技术对于很多小伙伴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读一下。
一、包转发率
包转发率主要衡量交换机端口的数据发送/接收能力。交换机在转发数据时,并不是逐个数据传送,而是先将数据打包成一个数据包,然后再进行传输。包转发率的衡量标准是在单位时间内发送64字节数据包的数量。
举个例子,对于千兆端口来说,其包转发率的计算方法为:1,000,000,000bps(即千兆网口的带宽)除以(每数据包的大小)。其中,每数据包的大小包括8bit的数据部分、帧头以及帧间隙的固定开销。一个线速的千兆以太网端口在转发64字节包时的包转发率为1.488Mpps。也就是说,如果千兆网口全速发送数据,它一秒钟需要打包约1488万个数据包。接入交换机一般单向工作,所以接入交换机的包转发率是单向计算;而核心交换机则需要双向工作,所以其包转发率需要乘以2。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到一些常见以太网端口的包转发率参考值:万兆以太网的包转发率为14.88Mpps,千兆的为1.488Mpps,百兆的为0.1488Mpps。当我们选择交换机时,需要确保所选设备的包转发率能够满足所有端口同时工作的需求。以一台具有24个千兆端口的桌面交换机为例,其最大吞吐量应达到约每秒需要交换的数据包数量总和的两倍以保证无阻塞的数据交换。对于核心交换机来说更是如此。举个例子:一台连接了多个接入交换机的核心交换机需要根据接入交换机的数量和每个交换机的端口数量来计算所需的包转发率以确保网络流畅运行。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就是实际应用场景和选购要点! 验证一些产品的真伪比如DLINK千兆核心的实际交换能力明显低于这些指标达不到实验速度的需求千兆!很多时候都是我们消费者的认知盲区了当然不排除这个计算数据在不同厂家的硬件支持方面会存在一定差别所以我们要提前实际测试确保数据安全顺畅在进行实际部署之前非常有必要!
二、背板带宽 背板的带宽可以理解为交换机内部数据交换的能力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其数据处理能力就越强这也是设备成本的考量背板带宽的概念有点类似于我们把每条线路比作一条小路然后所有的小路汇聚成一条大路供数据狂奔数据在交换机内部都是以比特的形式流动到了端口准备出去的时候就需要打包出去这个打包能力就是包转发率内部道路宽度就是背板带宽我们可以简单的通过计算每种端口的速率乘以端口数量之和再乘以二来计算背板的带宽因为收发是同步进行的所以带宽要乘以二作为一个例子我们可以计算接入交换机和核心交换机的背板带宽接入交换机以常见的二十四口千兆交换机为例计算方式为二十四乘以一千乘以二再除以一千零二十四得出的数值即为该交换机的背板带宽对于核心交换机则需要考虑接入交换机的数量并将每个接入交换机的背板带宽累加计算在选择交换机时我们需要确保所选设备的背板带宽能够满足所有端口的数据传输需求在文章中提到的实际应用案例就是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这两个概念并能够在实际网络规划中选择合适的设备在实际场景中如果我们要连接很多设备就需要考虑如何选择合适的交换机来满足数据传输的需求通过计算包转发率和背板带宽我们可以选择满足需求的设备来保证网络的顺畅运行总的来说选择适合的交换机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端口数量数据速率数据传输能力等等以满足实际应用的网络需求在此文较难的讨论当中若有不准确的描述或误解之处欢迎大家提出指正希望大家能够在阅读本文后对网络交换机有更深入的了解掌握相关知识和选购技巧的同时确保自己在使用中的网络安全与顺畅以上就是本次文章的全部内容如果您在阅读过程中有其他关于网络或其他话题的问题也可以与我进行互动交流期待与您的深入讨论与探讨! 最后关注下我的频道一起进步吧!视频关注优先发布最新的技术文章和视频监控相关的知识点八卦点吐槽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