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夭》是《诗经》中的诗篇,诗中描述桃花不仅象征好运,更承载了美好的爱情寓意。
大唐时代,距离现在一千多年前,有一位名为崔护的诗人。他在桃花盛开的季节,邂逅了一位女子,开启了他们之间朦胧而美妙的爱情故事。
那时,崔护在贞元十二年参加进士考试,但未能如愿,于是便在长安寄居。次年的清明时节,他独自到郊外踏青。在一户乡野人家的门前,几株桃花盛开,色彩艳丽。崔护因口渴而敲门讨水。
一位年轻女子从门缝中应声,开门递水给他。她面对陌生的男子时,流露出天然的娇羞。她走到门外,依靠桃树,凝视着绽放的桃花。这一幕让人想起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中的词句,女子娇羞可爱,自然美丽。
崔护被这一幕深深吸引,感受到了对女子的爱意。有时候,爱情就是这样突如其来,几秒钟的时间就能让人心动。尽管女子害羞不答话,但她的含情脉脉已经足够让崔护心驰神往。
告别时,女子送到门外,望着崔护渐行渐远,内心充满眷恋。分别的日子对他们两人来说都是一种煎熬,如同汤显祖《牡丹亭》中所写,相思已深入。他们都渴望再次相见,继续这段美好的爱情故事。
第二年的春天,崔护忍不住再次来到女子的门前,却发现大门紧闭,无人应答。他心中失落,于是写下了《题都城南庄》。
诗中描述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表达了崔护对女子的深深思念。
这个故事并没有因为诗的完结而结束。唐代孟棨在《本事诗》中记录了这个故事的后续发展。
几日之后,崔护再次来到女子家门口,听到屋内有哭声。他敲门询问,一位老翁走出,询问他是否为题诗之人。得知是崔护后,老翁哭诉女儿因思念他而身体日渐憔悴,最后竟因病离世。
崔护听到这个消息,内心痛苦不已。就在女子似乎感应到了他的到来,竟然奇迹般地苏醒过来。老翁大喜过望,决定将女儿许配给崔护。
爱情的力量真是神奇无比。它不知从何而来,却能深深地扎根于人的心中,甚至能让死者复苏,让生者愿意为之付出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