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立全忆蝉事
秋风萧瑟,蝉鸣渐息。经历了漫长的夏季,蝉终于完成了其生命的轮回。回首童年,与蝉相关的趣事历历在目。
当地人称蝉为截柳。其生命轨迹分为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雌蝉以尖尖的产卵管插入嫩枝产卵,上千个卵孕育其中。这些卵了树枝的供应,导致嫩枝干枯掉落,幼虫顺势钻进泥土。它们在土里呆上三、五年甚至十多年,靠吸取树根为生。
截柳的幼虫会精心打造一条通往地面的通道,从根部吸取水分,周围的土壤。当接近地面时,它们会在洞口等待合适的天气进行羽化。我们称之为截柳龟。
每年的六、七月份,是捡拾截柳龟的最佳时节。那时我年幼,随大人提着水桶,在夜晚的昏暗中,沿着村边的道路寻找截柳龟。手电筒的光束下,它们正尝试爬上树干。我必须迅速而敏捷地将它们取下,放入水桶。捡拾截柳龟全凭手感和时机,早一点或晚一点都可能错过。
虽然生活艰难,但我们并不食用截柳龟。当地有传说,吃蝉的小孩会营养不良、身体瘦弱。人们认为吃截柳龟是不明智的。其实,孩子们瘦弱的真正原因可能是饮食中缺乏营养。
捡回的截柳龟成为家养鸡的美餐,刺激了人们捡拾的积极性。每个晚上,人们都能收获一百多只截柳龟。
那个时代的农村夜晚漆黑一片,但手电筒的光束照亮了道路,形成了一道道独特的光柱。捡拾截柳龟的季节里,这样的景象给寂静的乡村带来了生机。
我更喜欢在雨天寻找截柳龟。雨水的滋润是它们出土的时刻。我独自在梧桐树下寻找洞口,专门寻找那些开口小的洞口。一旦手指,就能感觉到它们的存在。这是因为雨后,截柳龟刚刚破土而出,洞口还很小。这个发现让我非常兴奋,我按照这个方法继续寻找,收获颇丰。
雨天挖截柳龟带给我无尽的乐趣,以至于每逢雨天,我都会不顾细雨出门寻找,有时连午饭都忘了回家吃。
经过人们的捕捉,总有一些截柳龟逃脱。它们爬上大树完成羽化,变成蝉。当地有三种主要的蝉:体型巨大、声音洪亮的黑色品种;体型中等、声音婉转的浅绿色品种,俗称“喂呦哇”;以及体型较小、短促的品种,被称为“贼贼”。
捉蝉也是我童年的一大乐趣。最常见的方法是使用蜘蛛网粘蝉。我制作了一个工具:一根长竹竿,一端绑上铁圈,然后缠绕蜘蛛网。拿着这个工具来到大树下,瞅准鸣叫的蝉,慢慢靠近并用铁圈粘住它们。我最喜欢粘“喂呦哇”,这种蝉敏感多疑,只有用蜘蛛网才能捉到。
还有一种方法是使用牛尾巴丝钓蝉。我曾在饲养院偷偷取下牛尾巴丝,制作成钓具。在烈日下,我来到大树下,用牛尾巴丝靠近蝉的足部,由于牛尾巴丝较细,蝉不易察觉,我就不停地撩动它,当它误认为是在玩耍时,就成功套住了它。
无论用哪种方法捉到的蝉,最终都成了家里鸡的美食。每当我带回家这些战利品时,母亲都会表扬我。
如今,每当夏天听到窗外树上蝉的鸣叫,我仍会有捉蝉的冲动。但年岁已高,手脚不再敏捷,只能望着蝉兴叹。
薛立全,青岛市黄岛区人,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的点滴,也热爱旅游、摄影和徒步。他崇尚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已在《齐鲁》、《齐鲁·齐鲁壹点》、《青岛日报》、《青岛》等多家媒体发表多篇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