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在杭州通判任期内,自1071年至1074年(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他的诗歌创作中大量描绘了西湖的美景。由于杭州府衙位于西湖南岸的凤凰山麓,苏轼得以轻松欣赏西湖的美景。每当公务之余,他都会前往西湖边赏景散心。西湖畔有一座望湖楼,有时苏轼独自一人登楼,享受孤独的宁静;有时与友人相约,畅饮聊天,生活惬意非凡。
某日六月,苏轼乘舟游览西湖,突然天空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而下,湖面上的雨滴猛烈地砸入船中。天色骤变,苏轼只得放弃游湖,在雨中登上望湖楼。他站在楼上,随着景色的变化,情感也随之波动,随即口出七绝诗篇,生动描绘了雨中西湖的奇妙景象。即便风雨交加,西湖也别有一番风味。云聚而雨降,风过天晴,湖面水天一色,清新无比。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中描绘到:黑云翻墨未遮山,暴雨如珠跳入船。忽然之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乌云。望湖楼下,湖面宛如天空一般宁静。暴雨过后的西湖令人陶醉,雨中的西湖同样迷人。
这组描绘初晴后雨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的正、二月间。另一首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同样精彩。其中第一首描述了清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以及傍晚泛舟西湖时的雨景。西湖的魅力在于其晴雨皆宜的美丽,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完全领略。若想真正欣赏这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需在晴朗的日间酌酒泛舟,与西湖的守护神一同鉴赏。第二首诗则全面描绘了西湖景色的多样性,并以西施之美比喻西湖之美。这一比喻不仅赋予了西湖生命,而且寓意深远。正是这样的手法使得诗歌意蕴丰富,让读者通过想象去丰富诗的内涵。苏轼的诗歌使得西湖有了更广泛的认知度,“西湖”的称呼也因此广为人知并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