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河(左侧)、伟(中间)、姚远收(右侧)在黑龙江省抚远市乌苏镇赫哲新村留下珍贵的摄影记忆。
在脱贫攻坚的最终阶段,逄小威和他的摄影团队正在为超过一千位农民拍摄肖像。这是逄小威“肖像”系列的最新力作。
谈到逄小威的作品,大家可能会记起他为千位著名电影人拍摄的黑白素颜肖像《电影的面孔》,或是为的冠军们拍摄的《英雄》和《光荣与梦想》,还有他耗时九年,拍摄的经典京剧戏中的人物。再往前追溯,还有他以新成立70周年为主题,为百岁抗战老兵拍摄的《山河记忆》。而在的脱贫攻坚战接近尾声的这一年,逄小威的摄影足迹遍布了全国多个地区,为农民朋友们留下了深刻的肖像。这是他“肖像”系列的又一重要篇章。
乔永鹏(左侧)在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的鸣沙山月牙泉留下了独特的影像;王存升(右侧)在宁夏区银川市吴忠市盐池县井乡李渠子村被记录。他们的形象代表了的农民,体现了辛勤劳动的精神面貌。
逄小威这次的农题拍摄之旅并非心血,而是长期的积累和沉淀。他的内心充满了农民的底色,青少年时期的农耕生活让他深知耕种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多年的舞台生涯也为他的摄影艺术注入了朴素和真实的元素。即使在新冠肆虐的2020年,这位年过六旬的摄影家也没有停下脚步。大年初一他从烟台出发,沿着崎岖的道路深入田间地头,用镜头记录下了农民在脱贫攻坚战中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郭寿星在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双水村的影像也令人印象深刻。逄小威的创作视角发生了转变——他不再只追求如米勒《拾穗者》般的“决定性瞬间”,而是更加注重人物的眼神和表情。人物的眼神、衣着、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都在向观众传递他们的经历、性格、命运和日常状态。从镜头中可以看到农民们的真实生活和他们所经历的岁月沧桑。每一次拍摄都是一次对生活、对土地的热爱与致敬。
鲍连地(左侧)在宁夏区中卫市沙坡头区宣和镇旧营村被定格;姚惠芬(右侧)在江苏省苏州高新区镇湖绣馆街留下了身影。逄小威的镜头下传递出真实、朴素、震撼的力量。尽管身处数码时代,他依然坚守传统银盐胶片的拍摄方式,因为他认为胶片的质感和细节是数码艺术无法比拟的。这一系列作品展现了一个摄影家对土地和农民的热爱,是他对时代赋予的使命感和人文关怀的思考与写照。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想用作品表达我对他们的爱。在我心中,他们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