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辰是中国古代的时间计量系统,源于日晷,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相对应。它将一天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个小时。从子时开始,依次为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循环往复。
以下是古今时间对照表:
– 子时:23:00-01:00
– 丑时:01:00-03:00
– 寅时:03:00-05:00
– 卯时:05:00-07:00
– 辰时:07:00-09:00
– 巳时:09:00-11:00
– 午时:11:00-13:00
– 未时:13:00-15:00
– 申时:15:00-17:00
– 酉时:17:00-19:00
– 戌时:19:00-21:00
– 亥时:21:00-23:00
这个系统在古代被广泛使用,用于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等。在现代,虽然我们更多地使用公历时间,但十二时辰仍然在传统文化、中医养生和一些民俗活动中有所应用。了解古今时间对照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