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是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浓厚的节日氛围随着时间渐渐加重。这一天的习俗丰富多彩,如赛龙舟、包粽子、挂艾叶和佩戴香囊等。这些习俗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演变,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端午节庆祝方式。那么,在古代,人们是如何庆祝端午节的呢?
古人过端午充满了生活和传统文化韵味。清代画家徐扬所绘的《端阳故事图》为我们展现了清代端午节的庆祝场景。画中记录了系采丝、射粉团、悬艾、裹角黍等习俗。构图严谨精妙,人物造型生动,色彩明丽,展现了乾隆朝宫廷绘画的特点。
系采丝,一种将五彩丝线或绒线系在手臂、手腕或儿童胸前的习俗,用以祈求消灾祈福。这一习俗在端午节时尤为盛行,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平安的渴望。
射粉团是一种源于唐代宫廷的游戏。在端午节时,人们将黄米角黍或玉米团子切成小块,放在盘中,然后进行射箭比赛。射中粉团的人可以享用美食。《开元天宝遗事》记载,粉团滑腻难射,需要精湛的箭法才能一饱口福。这种既包含端午特色美食,又结育运动的习俗,深受人们喜爱。
斗草是端午节的传统游戏,也是孩子们的回忆。在端午节前后,草木茂盛,是采草、防疾病的好时节。孩子们会利用草进行游戏,如白居易《观儿戏诗》所描述的“抚尘覆豆草,尽日乐嘻嘻”。还有一种知识竞赛式的斗草玩法,众人聚在一起,一人报草名,其他人用草对答。
端午节当然少不了艾草的身影。古人会在门楣上悬挂一捆艾草,以驱虫、辟邪祈福。人们还会将艾草捆扎形、虎形、葫芦形等各种花样,既美观又健康。
粽子是端午节的必备美食。《端阳故事图》中的裹角黍描绘了人们包粽子的场景。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粽子的雏形“角黍”,主要用作祭祀。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记载的“糉”,便是现代粽子的原型。到了唐代,糯米成为包粽子的主要原料,并逐渐形成了各种形状,如锥形、菱形等。粽子的历史源远流长,各地粽子品类和造型各具特色,如三角粽、牛角粽、枕形粽等。粽子也承载着人们对亲人的思念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古人过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彩,既有美食享受,又有体育运动和传统文化体验。这些习俗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演变,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端午节庆祝方式。端午节不仅是的传统节日,更是一个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