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溶解氧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
昼夜变化:在下午的2至4时,溶解氧含量达到高峰,而在黎明前降至最低点。这一变化主要归因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
昼夜差异:当浮游植物密度较高、天气晴朗时,含氧量的昼夜差异较大;相反,当浮游植物密度较低、天气阴晦时,含氧量的昼夜变化差异较小。
垂直变化:水体的上层溶氧量较高(增氧层),下层则较低(耗氧层)。在下午,上下层之间的氧差最大,随着日落的临近逐渐缩小,至清晨时最小。特别是在夏季,底层溶氧量往往接近零。
水平变化:在白天,下风处的溶氧量较高,上风处较低;而到了清晨,情况则相反,下风处低,上风处高,这主要是因为下风处浮游生物较为密集。
季节变化:溶氧量的最高和最低值通常出现在夏季和秋季,这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季节浮游植物较多,同时存在的耗氧因素也多。相比之下,春季和冬季的溶氧量高低差异较小。在北方的冰封期,池塘容易出现缺氧情况。
溶氧量对鱼类的影响:鱼类生存的首要条件是充足的溶氧量。它对鱼类的摄食率、饲料利用率以及鱼体增重率产生极大的影响。溶氧不足会导致这些指标下降,而溶氧过低则可能导致鱼类浮头、泛池。虽然溶氧过饱和一般不会造成危害,但有时也可能引发气泡病。
关于气温升高时氨氮、硫化氢、二氧化碳引起的鱼中毒及其预防与救治:
改善池塘环境:提高池水中的氧含量有助于硫化氢因氧化而消失。使用氧化铁剂可以使硫化氢转化为硫化铁沉淀,消除其毒性,同时应避免含有硫酸盐的水进入池塘。定期对池塘及水体进行消毒,以保护鱼类的肝健康。
科学养殖与换水:在高温夏季及梅雨时期的阴雨天前后,应注意开启增氧机或投放增氧片,确保水体中的溶解氧处于安全水平。通过换水可以有效改善水质,但前提是水源质量要优于养殖池塘水体,并注意控制换水量。
增氧与消毒:多开增氧机,特别是在晴天中午,有助于促使水体中的氨逸出。使用安全有效的消毒产品,如高纯度液态二氧化氯,可以调节水质,预防细菌疾病,并增加溶氧量。
救治措施:对于因氨氮、硫化氢、二氧化碳升高引起的鱼中毒,除了增氧和使用解毒剂外,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换水、使用果酸开胃解毒液降低鱼类应激、使用亚硝泼洒灵处理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等应急处理措施。当晚需要使用多效增氧片来维持水体的氧含量。在进行救治操作时,需确保人员安全并遵循专业人员的指导。对于严重中毒的情况,应及时联系专业兽医或相关机构进行救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