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语文古诗文默写与理解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关于学习师道的文章。文中阐述了师者的职责、师道的传承以及学习的重要性。古代学者必有师,因为师者负责传道授业解惑。人们并非生下来就懂得所有知识,因此需要从师学习。对于疑惑,如果不从师学习,那么疑惑将永远无法解开。无论生于我前还是生于我后,只要他们懂得的道理比我早,我就应该师从他们。无论贫富贵贱、年龄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现今的师道传承已经中断很久了,人们想要没有疑惑也变得困难。古代的圣人,他们的学识远超一般人,但仍从师学习;而今天的普通人,他们的学识远不及古人,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这就导致了圣人与普通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更令人费解的是,人们爱护自己的孩子,会为他们选择老师教导;但对于自己,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种矛盾实在令人困惑。文中还提及了一些人对老师的误解,如他们只看中文句的读法,而忽视了真正的道理。一些身份高贵的人不愿意从身份卑微的人那里学习,这也是师道传承的一个障碍。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就是最好的例子。孔子师从多人,他的学识并非完全超越他们,而是因为他懂得从他人身上学习。弟子不必不如师父,师父也不必比弟子更贤明。知识的传播只是先后之别,专业不同而已。李氏子蟠十七岁就懂得古文并通晓六艺经传,因此受到了作者的赞赏并创作了《师说》赠予他。接下来我们将针对这篇文章进行一些理解性默写训练。
【理解性默写】
1.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所不懂的领域。《师说》告诉我们遇到不懂的领域应当秉持开放心态,接受他人的意见指导,“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就是说哪里有道理的存在哪里就有老师的存在。
2.对于现今社会一些人选择给孩子请家教而自己却不愿学习的现象,《师说》中韩愈的评价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也就是说只看中文句的读法而忽视真正的道理是舍近求远的做法。
3.《师说》是赠予少年李蟠的。在文末作者描述了李蟠对古文的热爱和他在儒学方面的扎实素养:“好古文”以及“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这也说明了李蟠在学习上的全面素养和广泛的兴趣。
4.《师说》中提到,“是故无贵无贱”,韩愈在这句话中淡化了人们地位的高低、年龄的大小观念。“无长无少”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并总结了“道之所存则师之所存”的观点。
5.“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的“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是一致的观念表达。也就是说每个人都需要通过学习来获取知识解答疑惑。
6.《师说》中强调弟子不必不如师父而师父也不必贤于弟子其原因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也就是说知识的传播只是先后之别专业不同而已没有高下之分。
7.《师说》除了提出不分地位高低和年龄大小的标准外更重要的是推出“道之所存则师之所存也”的结论直指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为下文针砭时弊提供了依据。士大夫阶层往往因为门第观念而拒绝从师学习这成为了一种社会弊病被韩愈批评。
8.《师说》中强调从师学习不必在乎别人比自己年长还是年幼的观点是“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后运用了孔子拜多人为师的例子加以论证表明向他人学习的态度不应受到年龄的限制。
9.在韩愈的《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轻视师道拒绝从师学习的理由在于他们认为位卑的人不值得师从而显赫的人却趋之若鹜他们不愿放份去学习但这样做实际上失去了真正的学习机会。理由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0.《师说》中批评了当时社会不从师的不良风气指出士大夫们出于对自己孩子的爱护会选择好的老师教导孩子但自己却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放段去学习确实令人费解他们的行为模式是“择师而教之而自身却耻于从师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