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地上的测量工具选择故事多,不少人都经历过“买错工具”的尴尬。我们项目去年为了检测高架桥的沉降情况,特意采购了进口的激光测距仪,结果却发现其精度过高,实际应用中根本发挥不了太大作用。反倒是一些配套工具,比如三脚架,在工地上因沙尘太大经常出问题。实际上,选择测量设备跟选鞋子一样,适合比品牌更重要。下面给大家分享三个实用经验:
第一点:明确需求,选择适合的工具
在选择测量设备之前,要先清楚工地的实际需求。像测土方开挖量,使用全站仪可能过于奢侈,一个普通的测距仪加上手机App就能轻松应对。但如果是在高铁轨道的平整度检测上,就需要高精度的电子水准仪了。在选择设备时,要清楚三个问题:测什么(精度要求)、在哪测(环境因素)、谁来用(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比如我们在山区给输电线架设选设备时,就特别挑选了具有三防功能的测距仪,即便在暴雨天也能正常工作。虽然价格稍高,但从长远看,其适应性带来的效益远超普通设备。
第二点:关注参数背后的性价比
设备参数表看起来可能很吸引人,但要学会看其背后的性价比。比如游标卡尺,不同分辨率的价格差异很大,但如果你主要做的是钢结构焊接,其实误差范围允许下,选择性价比高的就可以了。在选择设备时,除了参数性能外,还要考虑耗材成本、校准周期以及维修响应时间等因素。有的工长会选择性价比高的数显温度计用于混凝土养护测温,一次购买多个分散布置,实际效果更好。
第三点:新设备需要磨合期
新设备到货后不要急着投入使用,先给它一个“磨合期”。我们项目在引进三维激光扫描仪时,就专门留出两周时间试机。结果发现设备在某些环境下会丢数据,后来通过加装反射标靶才解决。新设备到货后,建议先做三件事:已知数据对比测试、操作人员参与调试以及制定应急预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避免全线停工的情况发生。
选择测量设备其实是一场平衡游戏,需要在精度、成本和效率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正如老测量员所说:“好设备应该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而不是在库房里闲置。”找准真实需求,留出适应空间,测量工具才能真正成为工程人员的得力助手。希望以上分享的经验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帮助。如果您觉得有帮助,欢迎点赞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