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天气炎热,随手翻开一些笔记,不禁感到十分有趣,宛如夏日里的一缕清风。
我去了朋友位于城郊的小院,院内有一棵高大的泡桐树,树叶间隙洒下的阳光也变得温柔了许多。她新作的插画美丽动人,书斋里散落的各类书籍更是展现出一片宁静与安谧。
我们随意聊天,谈论着关于读书的乐趣,笑语盈盈,宾主尽欢。
这个小院读书的诗意无穷。朋友的书屋被命名为“碧梧居”,仿佛一片碧色的天地,她在这里绘画、读书、写字、饮茶,如诗如画。
每当她不在书桌前读书的时候,窗外的树影会斑驳地映在书桌上的兰花之间,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这真是一种“幽窗开卷,字句皆鲜”的意境。她的笔记字迹清秀,展现出她内外兼修的雅致。
“囊萤映雪”的故事虽然是一个励志传说,但朋友们却常常拿来开玩笑。这个故事讲述了两个贫穷的年轻人夏天捉萤火虫读书,冬天利用雪光读书,最终成为学识渊博的人。
有人考证后发现,萤火虫的光亮并不足以照亮书本,雪光也无法清晰地映出文字。尽管如此,这个故事仍然被传承下来,因为它代表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读书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事情,其中的寂寞与欢喜只有自己能体会。无论是鸿儒大德们沉浸在典籍中的身影,还是文人雅士品茶论书的情景,亦或是普通人倚枕读书的小确幸,都是那么美好。
历代的读书人都有他们的趣闻轶事,大文豪们把读书当作一种日常,他们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陶渊明强调读书的乐趣在于会意,而袁枚的《寒夜》一诗则描绘了一个因读书而忘记时间的情景,非常生动有趣。
我曾在一本书上看到一幅小画,画中是春日的暖景,男子在桌旁读书时打盹。这使我哑然失笑,想起自己读书时常常混混瞌睡的日子。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随意阅读笔记、日记等杂记来消遣时间。尤其是在春夏的午后,我常常会倚在办公椅中看书打盹。至于捉萤火虫读书或者利用昏黄灯光读书的情景,对我来说可能并不实际。我更喜欢想象那如梦幻般的读书环境,比如乡村夜晚的清冷月光和蛙鸣虫叫,这样的环境让我沉浸其中,看什么书似乎也不重要了。
刘半农在《光社年鉴首集序》中说过一段话:我们在一件特别嗜好的事物上用工夫只是为了求得自己的快乐。用这句话来说读书和其他一切喜欢之事再合适不过了。确实如此,因兴趣而倾情于书才是最有意思的读书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