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粽子的起源有着一段美妙的传说,据说是为了纪念投屈原而诞生的。自那以后,人们每逢这一天,便会互相赠送粽子以表纪念。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开始用菰叶包裹黍米,制作成牛角状的“角黍”。随后又出现了用竹筒装米密封后烤熟的“筒粽”。
到了东汉末年,人们开始使用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有碱性,结合菰叶包裹,形成独特的四角形广东碱水粽。同时期,带馅的粽子开始出现,尤其以猪肉粽最为受欢迎。
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的特色食品。除了糯米,人们还添加了中益智仁。粽子里的馅料也变得丰富多样,如珍肉、板栗等。粽子不仅用于食用,还成为了人们互相赠送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制作更为精细,米质“白莹如玉”,形状也变得更加多样,如锥形和菱形。日本的文献中都有记载“大唐粽子”。
宋代时,粽子已变得非常时尚。这时出现了“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的诗句中就有“时于粽里见杨梅”。而且,还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广告。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材料开始发生变化,从菰叶转变为箬叶,后来又出现了用芦苇叶包裹的粽子。馅料也变得更加丰富,如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等。
到了清代,出现了“火腿粽子”这一新品种。
至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百姓都会沉浸于包粽子的习俗中。从馅料来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而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浙江嘉兴粽子是南方的代表。吃粽子的风俗不仅在盛行不衰,还流传到了、日本及东南亚各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