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宫格是由著名书法家杨为国先生独创的一种习字格式,不同于传统的中宫格、田字格、米字格和九宫格。
其特点在于,回宫格由外宫和内宫两个线框组成。外宫呈正方形,而内宫则为长方形,二者相互嵌套。值得一提的是,内宫的宽高之比遵循了黄金分割的原则,即0.618,这一设计体现了对美学比例的极致追求。
在书写过程中,内宫和外宫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内宫主要用于控制笔画稠密的区域,使得字体在视觉上产生黄金美感,避免笔画过于稀疏或过于密集;而外宫则限制了延伸笔画,避免其无限制地延伸,了字体的整体结构。
汉字承载着无尽的艺术之美,而书法则将这种美推向极致。就像人的肢体一样,书法也有着舞动之美。外宫的笔画如同人的肢体,可以自由地舞动,但总是受限于身躯,无法脱离主体而独立存在。而回宫格中的外宫就像这个“紧箍咒”,提醒书法家在挥洒自如的同时也要有所制约。
人的躯体由五脏六腑构成,是四肢之外的主体,紧密有序。同样地,汉字的构造也有其主体部分,它们需要被安置在一个恰当的空间内才能展现出最美的形态和最强的凝聚力。内宫就是这样的空间,它能够吸附主体紧密聚拢,防止笔画外溢。而这个空间的宽高比例遵循了黄金分割的原则,体现了汉字造型的美学冲击力。
关于回宫格的结构,我们可以从行书中获得更直观的认识。例如,“暮”字在内宫中笔画稠密,而在外宫中则显得舒展宽松,这种缩放自如的结构使得字体更加优美。又如“悴”字,在内宫中笔画贴近边框,故意留出中间空白,突显了结构的变化之美。再如“相”字,其左右结构受到内外宫的共同制约,既要在外保持平衡,又要在内控制笔画的走向和长度。而对于独体字“也”,其外宫的延伸笔画有助于保持整体的平衡,若缩短则会影响字体的稳定性。回宫格的应用使得每一个汉字都能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