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皆爱酒。诗仙李白一饮而尽三千钟,杜甫则感叹酒债寻常人生稀。陶渊明隐逸田园,饮酒作诗,乐在其中。苏轼自然也不例外,他在人生的颠沛流离中,诗酒相伴,悠然自得。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天的气息尚未老去,微风轻拂,柳枝斜斜。
登上超然台眺望,一城春色映照在半壕春水中,繁花似锦。烟雨朦胧中,千家万户若隐若现。
寒食节过后,酒醒之时,不禁感慨人生。苏轼在熙宁七年秋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他在此地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与《水调歌头》等。次年,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题名“超然”,寓意超脱尘世纷扰。清明时节,苏轼登超然台,思念故乡与亲人,但面对现实,他选择宽慰自己:“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活在当下,诗酒趁年华。
苏轼一生与酒为伴。他在酒中消愁,在酒中寻乐,甚至在醉酒后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词作《临江仙》写于黄州之贬的第三年,描述了在东坡雪堂深夜饮酒后的情景。醉酒后的他,倚杖听江声,感叹人生失意,心中的理想油然而生,渴望驾小舟“江海寄余生”。这首词是苏轼酒后真的自然流露,令人读来心有戚戚。
虽然苏轼爱酒,但他的酒量并不豪壮。他曾写诗描绘自己醉后的丑态,如半醒半醉中询问回家的路,甚至沿着牛屎的路寻找回家的方向。他也曾提醒朋友,不要劝他多喝酒,因为他喝多了会失去自我控制。
除了饮酒,苏轼还喜爱酿酒。在他无聊、失意甚至是贫困的生活中,酿酒自饮成为他的乐趣所在。无论是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他都保持着对酒的热爱,这也成为他人生态度的一部分。无论是在诗中还是生活中,苏轼都展现了他对酒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