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波埃修的哲学慰藉
波埃修是中世纪早期的著名哲学家(480-524),早年赴雅典学习,掌握了希腊语并深受亚里士多德、新柏拉图和斯多葛学派的影响。他在510年被任命为狄奥多里克宫廷的宰相,享有崇高地位。
尽管声名显赫,波埃修却因被疑有谋逆之而失去了一切荣誉,遭受长期,最终在524年处死刑。
作为中世纪早期将希腊思想,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传入西方的重要人物,波埃修留下了丰富的哲学遗产。他不仅论述了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这四种人文学科,还将它们称为四大高级学科,与中世纪学校的语法、逻辑和修辞学相区分。
他的著作获得了经典地位,被包括托马斯·阿奎那在内的许多重要哲学家引用,作为阐述古代作家和基本哲学问题的权威著作。
在狱中,波埃修撰写了《哲学的慰藉》一书,该书在中世纪广为流传,影响深远。此书为对话集,记录了作者与一个代表哲学的人之间的对话,涉及命运、自由、恶等主题。
在书的前几页,波埃修以寓言的方式描绘了哲学,这种描绘至今仍可在许多欧洲大的雕刻门面上看到。他之所以采用这种寓言形式,最初是因为在狱中遭受痛苦时,他试图通过写作来获得心灵上的慰藉。
波埃修从哲学中发现,世俗的善和快乐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一个人必须追求最高的善,而哲学是引领人们达到这种善的学问。他给哲学下了一个专门的定义——对智慧的爱。智慧意味着一种实在,是产生万物的有生命的思想。在追求智慧的过程中,我们爱的是思想和产生万物的原因。
2.共相的问题探讨
共相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连接人类思想的对象和外在世界中的实际对象。实际对象是具体的、个别的、杂多的,而思想的对象则是单一的、普遍的。
在日常语言中,我们使用“树”和“人”这样的词汇来指代具体的实例。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树和人,而思考的是普遍的树和人。每一棵具体的树都属于“树”这一类别,具体的人也属于“人”这一类别。那么,如何将通用的语言和具体的实例联系起来呢?
波埃修认为,“树”这个词不仅仅是一个标签,它指代的是所有实际存在的树所共有的东西,包括橡树、榆树等。同样,“人”也包括约翰、珍妮等具体的个体所共有的属性。共相是一般名词所指的,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普遍东西。
波埃修提出,共相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他认为,类别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当我们的思想作用于这些类别时,它们就变成了共相。共相既存在于事物本身,也存在于我们的心灵中。两棵树之所以都是树,是因为它们包含使它们成为树的普遍基础。
对于波埃修来说,共相不仅仅是类别,还包括公正、善与美等性质。这些性质既存在于事物本身,也存在于我们的心灵认知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