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表达叛逆行为,背后藏着对爱的渴求与需求
作者:暖心
在知乎上,一位妈妈的求助引发了广泛关注。她的孩子现在高一,却表现出强烈的叛逆行为,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尊重母亲,时常情绪暴躁。这种情况让许多父母感到心疼和无助。为什么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不尊重父母,随时都在对父母大喊大叫呢?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孩子的叛逆行为可能源于大脑的自然反应。当面临指责批评时,人的大脑会有三种反应:攻击、逃避和防卫。孩子顶嘴、吼父母、叛逆等行为,其实是他们“捍卫”自己的方式。
这个过程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追蛇定律”:一个人在遭受伤害时,第一反应不是治疗伤口,而是发泄情绪。这像许多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批评和打骂,而忽略了问题的根源。这样的做恶化问题,让双方都受伤。
每一个叛逆的孩子,都在争夺。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父母的融合之爱,更需要的是尊重和自由。尤其是在孩子的几个叛逆期,他们正在寻找自我,如果父母不能理解和尊重他们的需求,就会触发他们的反抗。
那么,如何杜绝孩子的叛逆行为呢?这就需要父母改变沟通方式,尝试用更温和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其中,“我看到……”是一种有效的表达方式,可以向孩子描述一个实实在在发生的事实,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和认可。“我感觉……”能够传达父母的真实感受,让孩子理解父母的期望。“我想让你这样做……”则能明确表达父母的需求,引导孩子去改变。“你能做这件事吗?”则是给孩子的一种选择权,让他感受到被尊重。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行为和言语只是冰山一角,隐藏在海面以下的是人的感受、信念、应对模式等。孩子的感受越好,他的行为就会越让人喜欢。我们需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和预防孩子的叛逆行为,那就是用爱去教育孩子。
父母需要学会做一个“过滤器”,过滤出孩子可以自己面对的情况,然后有意识地退后,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去成长。叛逆、顶嘴都潜藏在每一个孩子的内心,决定他是否会爆发的唯一诱因就是:他有没有感受到父母好好爱他。当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时,他才会爆发出内驱力。
我们要尽可能地用爱去教育孩子。情绪稳定、不急不躁、好好说话、去感受孩子在变好。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我们的爱,才会愿意与我们沟通、与我们和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陪伴孩子一起成长、一起面对未来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