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连朝探索运河文化
近日,大运河的文化挖掘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身为运河畔的老临清人,邓连朝对于运河文化颇有感慨。运河文化博大精深,这次仅说说其中的一部分:“临清猴、聊城慢牵牛、冠县不、高唐猛回头”。
俗话有讲,临清的猴子活泼好动,十个临清猴也比不上一个聊城的慢牵牛。而聊城的慢牵牛再慢,也敌不过冠县的一个“不”,或是比高唐的“猛回头”更显得力不从心。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词语并无贬义,都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临清猴和聊城慢牵牛的由来,有一个故事:在当年京杭大运河繁荣的聊城,货船需要拉纤靠岸。当聊城的人悠悠闲闲地拉纤到岸边时,临清的商人焦急等待。临清的商人因为焦急如猴般跳跃,催促拉纤人快点。而聊城的人则像牛一样不紧不慢,因此诞生了“临清猴”和“聊城慢牵牛”的说法。
说到临清猴与聊城慢牵牛的比较,临清人聪明机智如猴,而聊城人则稳重如牛。如果十个临清商人与一个聊城人谈判,往往会败下阵来,因为聊城人稳健,思虑周密。
至于冠县的“不”,则体现了冠县人干脆利落的个性。当十个聊城人费尽心思与冠县人谈判时,冠县人可能只是简单地说一个“不”,表示拒绝。如果继续纠缠,冠县人可能会更加坚决地表示“俺斗(就)不”。聊城人往往无法应对这种直截了当的拒绝。
至于高唐的“猛回头”,则是指高唐人在面对聊城慢牵牛的慢悠悠节奏时,选择不再纠缠,果断地“猛回头”,放弃与聊城人斗智斗勇,选择寻找自己的方式享受生活。
大运河是南北走向的重要河流,途经多地,滋养了一方水土,孕育了丰富的运河文化。临清猴、聊城慢牵牛、冠县不、高唐猛回头都是运河文化的独特表现,是运河文化园中的奇葩,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挖掘运河文化,拥抱运河文明,从了解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开始。让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以实际行动推动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的文化自信。邓连朝呼吁大家共同挖掘和保护运河文化,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