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心理学中公认的三种基本思维形式。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以及复制思维和创造思维,都源于这三种基本思维形式。
动作思维,也称作直觉行动思维,主要依赖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它的特点在于处理的是直观、具体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依赖实际的动作操作。
比如解决“修理汽车”的问题,这类问题非常具体,包括确定汽车故障的位置、排除故障的方法等。这些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并不在于拆卸汽车之前的理论分析,而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动作来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
形象思维,也称为直观形象思维,主要以表象或形象作为思维的主要材料。表象是我们在记忆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和动觉等多种类型的表象。其中,视觉表象和听觉表象尤为重要。
以幼儿计算应用题为例:“小明有5个苹果,吃掉3个,还剩几个?”孩子们通常在脑海中依靠苹果的直观形象来进行计算。艺术工作者、文学家和建筑工程师也常使用头脑中的形象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抽象思维则是依靠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解决问题。它借助语词和符号来思考问题,因此也被称为语词逻辑思维。例如,高中生在学习数学、物理等课程时,主要依赖抽象思维来解决问题。
抽象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前者具有确定性和排斥自相矛盾的特点;后者则更加灵活,强调反映事物的内在矛盾统一。这两种思维方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逻辑思维是在形式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抽象思维的高级阶段。我们不应将二者对立,而应相辅相成。
“曹冲称象”的故事是辩证思维的典型范例。曹冲运用辩证思维,从两位大臣的错误建议中汲取了合理的因素,创造性地解决了难题。他巧妙地将大象的重量转化为石块重量之和,既体现了辩证思维的灵活性,又展示了他的生活经验和敏锐观察力。
儿童的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较早发展,而抽象思维则相对较晚出现。在解决问题时,通常是这三种思维协同作用的结果。对于3岁之前的幼儿来说,他们的主要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