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庄周梦蝶
据《庄子·齐物论》记载,庄周曾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飘飘荡荡,十分自在。他感到自己与蝴蝶融为一体,无法自拔。当他醒来后,他困惑自己究竟是庄周还是蝴蝶。这个故事体现了庄子关于“真实”与“虚幻”的哲学思考。通过浪漫的想象力和美妙的文笔,庄子提出了生死物化的观点。虽然这个故事短小精悍,却渗透了庄子诗化哲学的精髓,成为其代表之一。
2、倾国倾城
在《诗经·大雅·瞻卬》中,有“哲夫成城,哲妇倾城”的说法。汉武帝时期,音乐家李延年曾作诗赞美一位绝世佳人,她倾国倾城,令人心驰神往。这位佳人就是李延年的妹妹,武帝闻此曲后,纳其为妃。李夫人美貌如花,擅长音律和歌舞,深受武帝宠爱。因病重,武帝时常探望,而李夫人始终背对武帝,以保持其在武帝心中的美好形象。她去世后,武帝长时间无法忘怀。
3、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的典故最初出现在《列子·汤问》中。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伯牙弹奏高山时,钟子期能感受到泰山的雄伟;弹奏流水时,钟子期仿佛听到了江河的流淌。伯牙所弹奏的,钟子期都能心领神会。伯牙惊叹于钟子期的心灵相通,视其为知音。当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于是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奏。后来,“高山流水”被用来比喻知音或知己。
4、凌波微步
曹植在《洛神赋》中描绘了一位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洛神形象。赋中虚构了作者与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洛神形象绝美,人与神的恋情飘渺迷离。但由于人神道殊不能结合,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全赋辞采华美,描写细腻,情思绻缱。
5、秉烛夜游
古代诗中曾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感慨。曹丕与吴质友情深厚,在文人如刘桢、陈琳、王粲等因疫病去世时,曹丕写信劝吴质珍惜时光自娱。信中提到古人秉烛夜游的情境,后人因此用“秉烛夜游”比喻及时行乐。白居易、李商隐、苏轼等诗人也曾用此意。
6、咏絮才高
《世说新语·言语》记载了一个故事:雪下得很大时,有人欣然问道:“这纷纷扬扬的雪花像什么?”他的兄弟回答:“像撒在空中的盐。”然而他的妹妹却说:“不如比作柳絮因风起。”谢道韫作为东晋有名的才女,用柳絮比喻纷飞的白雪,恰到好处且形象生动。“咏絮才”被用来称赞女子富有诗才。
7、白云苍狗
唐太宗大历初年,王季友在豫章郡幕府任职时,杜甫怜其才华却仕途失意,又遭妻子背离而去,作《可叹》一诗抒慨。诗中“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一句,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宋代词人张元干也有类似的表述:“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浮名一聚尘。”白云苍狗用以比喻世事变迁。
8、破镜重圆
南朝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与乐昌公主担忧国破后二人不能保全自身,因此破一铜镜,各执其半,约定于他年正月望日在都市卖破镜以寻找对方。陈国后,公主被越国公杨素收留。徐德言依期至京寻找公主,见到有苍头卖半镜而与之相合。德言题诗云:“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公主得诗后悲泣不食。杨素得知此事后召见德言并将公主归还给他,二人终于团聚。“破镜重圆”因此被用来比喻夫妻离散或决裂后重新团聚或和好。
9、无弦琴
据南朝萧统《陶靖节传》记载:陶渊明虽不解音律却置有一张无弦琴常常以寄其意趣闲逸陶渊明不擅长音律却能放置一张无弦的琴展示其闲适之情后人用无弦琴来表示闲适归隐之意。陶渊明通过无弦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追求闲适生活的意愿。“无弦琴”成为了表达闲适归隐之意的象征符号后人常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