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叶子上的霜是怎么来的

叶子上的霜是怎么来的

瓜类霜霉病及其防治

黄瓜霜霉病,被菜农称为“跑马干”,是一种全球性的病害。在适宜的环境下,其流行速度非常快,短短1-2周内就可能使除了顶端嫩叶之外的所有叶片枯死,导致减产30% – 50%。除了黄瓜,丝瓜、苦瓜等瓜类也容易感染霜霉病,危害特点相似。

症状表现:

黄瓜、丝瓜的霜霉病霉层呈现灰黑色,而苦瓜的则是白色。霜霉病主要危害的是叶片。子叶受害时,正面会出现不规则的褪绿黄斑,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背面会产生霉层,使子叶变黄干枯。在成株期,霜霉病通常从植株开花结瓜后开始,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发病初期,叶背会出现水渍状病斑,随后病斑扩大并呈黄绿色。受叶脉限制,病斑呈多角形,边界清晰,不穿孔。苦瓜的霜霉病边界则不那么明显。

发病规律:

霜霉病的病菌会越冬,并在第二年春天开始传播。在南方,病菌会随着季风传播,而在夏季,则可以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在北方,病菌会从温室传播到大棚,再传到春季露地瓜类作物上。由于霜霉病的发生与温度和湿度密切相关,因此在高湿环境下,当温度介于16度和24度之间时,霜霉病最容易流行。

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 控制度是防治瓜类霜霉病的关键。通过调整棚内的度环境,创造有利于瓜类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原菌生长的条件,以达到防病的目的。具体的控制方法是:上午日出后使棚温迅速升至25℃~30℃,相对湿度降至75%左右。下午温度上升时即通风,使温度降至20℃~25℃,相对湿度也降至70%左右。晚上可通过通风来调节度,实现全天的度控制。

2. 科学施肥,避免过多追施氮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有时发病与“碳氮比”失调有关,通过叶片补充营养,提高碳元素比例,可以增强黄瓜的抗病能力。一种有效的方法是,从定植后开始,按照一定比例配制尿素、葡萄糖(或白糖)和水的溶液,每5~7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四次,防效可达90%左右。

3. 种植密度要适当,采用高畦栽培。

4. 浇水要适量,避免大水漫灌。有条件的话,可以采用滴灌技术来更好地控制病害。

5. 在收获后,要彻底清除病残落叶,并带到棚外妥善处理。

二、化学防治:

预防是关键,特别是在连续阴雨天的情况下更要进行预防。一旦发现病叶要及时摘除,并在其周围进行喷防治。常用的剂有代森锰锌、百菌清、三乙膦酸铝、吡唑醚菌酯等。为了避免产生抗性,杀菌剂要交替使用。由于瓜霜霉病发展极快,剂防治必须及时,通常每4~7天就要喷一次。使用氯溴异氰尿酸+吡唑醚菌酯+芸苔素的实验方案可以有效控制病害。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用,请关注我并点赞、收藏和转发。


叶子上的霜是怎么来的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