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⒈ 向某溶液中加入CCl4并充分振荡后,CCl4层显紫色,这并不意味着原溶液中存在I-。实际上,可能是单质碘被CCl4萃取并使其显紫色,而碘离子不易溶于CCl4也不会有其颜色表现。
⒉ 胶体能透过滤纸,而浊液则不能。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因为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和分散剂都能透过滤纸;而浊液中的分散质微粒则不能透过滤纸,但其分散剂可以。
⒊ 在同温、同浓度条件下,比较Na2SO3和Na2CO3水溶液的pH,后者的pH较大,但这并不能证明硫的非金属性比碳强。因为必须比较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来判断非金属性的强弱,而H2SO4才是硫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⒋ 将胆矾加入少量蒸馏水中,得到蓝色浊液,加热时浑浊更加明显。这是因为蓝色浊液是由铜离子水解生成的氢氧化铜导致的,加热会增大铜离子的水解程度,所以浑浊更加明显。
⒌ 向紫色石蕊试液中加入过量的过氧化钠粉末,充分振荡后,溶液先变成蓝色并有气泡冒出,随后会因为过氧化钠的强氧化性使溶液褪色。
⒍ 对于铝热剂溶于足量稀盐酸,再滴加KSCN溶液后未出现血红色,不能断定该铝热剂中不含氧化铁。如果铝粉过量,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的Fe3+会被铝还原为Fe2+。
⒎ 实验室并不能通过排饱和氯化铵溶液的方法来收集氨气,因为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太大,在饱和氯化铵溶液中溶解度虽然略小于在水中的溶解度,但是依然很大,氨气仍然会被饱和氯化铵溶液吸收。
⒏ 将某溶液插入两个电极并通直流电时,溶质粒子并不一定会分别向两极移动。有些溶质的粒子是不电离的,如蔗糖溶液和酒精溶液的溶质微粒不会向两极移动,它们的溶液不导电。
⒐ S2-具有还原性,而SO32-具有氧化性,但二者在水溶液中是可以共存的。在酸性条件下,S2-与SO32-会发生反应:S2-+SO32-+6H+=3S↓+3H2O,但在碱性条件下不会发生反应可以共存。
⒑ 试管残留的银和铜都可以用稀硝酸浸泡洗涤来去除。稀硝酸在常温下就能溶解铜和银生成可溶性的硝酸盐,注意不能使用浓硝酸,因为这样会消耗更多的硝酸并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氮,污染环境。
⒒ 由两种不同原子组成的纯净物不一定是化合物。例如,18O2与16O2都是由两种不同原子的同位素组成的单质。
⒓ 并不是所有同主族元素的单熔点都是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逐渐升高的。例如第ⅦA族元素的单质F2、Cl2、Br2、I2的熔点是逐渐升高的,而IA族元素中的H2的熔点最低,碱金属元素的单质的熔点则是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逐渐降低的。
⒔ 在温度为摄氏二十度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是零点一六克。要配制这个温度下浓度为每毫升零点五摩尔的Ca(OH)2溶液是不可能的。因为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每升水中最多溶解零点零二克氢氧化钙也就是说最高浓度为每升零点零二摩尔即每毫升零点二摩尔钙离子已经达到饱和状态了不能继续溶解更多的氢氧化钙所以不能使用容量瓶配制这个浓度的氢氧化钙溶液来使用容量瓶进行配制会得到不准确的实验结果应该使用烧杯进行溶解配置并使用滴定管进行准确测量以达到准确浓度要求(需要多次稀释和搅拌以确保均匀性)。因为无法在此浓度下形成饱和溶液且不存在浓缩的过程即使将浓度提高到这个值也只是因为水的蒸发造成的并不是真正的浓度提升所以不能使用容量瓶配制这个浓度的氢氧化钙溶液是错误的做法对于此类型的溶液我们应该采用别的方法来配置而不是直接通过稀释来达到所需浓度标准以免产生误差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这个错误的理解可能源于对容量瓶使用方法的误解容量瓶只适用于稀释已知道准确浓度的溶液到较低浓度而不是从未知浓度或饱和溶液中获取更高浓度)这样的操作是不准确的)它主要用于制备一定体积已知准确浓度的溶液或者稀释浓缩过程中液体混合更加准确测定准确保证溶液量具有一定的准确度适用于在科学研究中需要大量复制生产同浓度的液体产品以及液体分析时使用它配合精确的计量工具使得配制的溶液更加精确稳定)。在进行化学实验操作时需要根据具体实验情况选择使用适当的工具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同时也需要我们不断地掌握和提高我们的专业知识以便于准确地把握实验结果方向根据可靠的证据给出准确解释准确地使用器材材料和相关技能合理地配制特定要求的化学实验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