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道:
“人生如同镜子,映照的都是自身的模样。你所厌恶的人,如同湖面,其上的倒影其实是你自己。”
红尘纷扰,无人能被所有人喜爱,亦无人可以完全避开厌恶之人。但如若懂得将厌恶转化为,则所有经历都会成为生命的滋养。古语有云:“厌之愈深,得之愈厚。”
一、镜像之厌,皆是自我
二、厌离心起,是修行之时
有一幅壁画描绘在菩提树下入定时,魔众以种种方式干扰他。却说:“尔等皆是我心所化。”这让我想起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的故事。他曾故意邀请一位举止的茶客品茶,当对方牛饮抹茶时,千利休却称赞其如山涧饮水的麋鹿。后来才知,那位茶客实为幕府密探来考察茶室防火。人生如戏,我们对别人的喜恶,实则是对自我某面的强烈反应。心理学中的“投射效应”告诉我们,讨厌的情绪恰是修行的显影剂,标记着我们的认知边界。某互联网公司总监曾厌恶下属小王的较真,直至数据中因小王的坚持才避免重大损失。总监坦言:“我曾厌恶的较真,正是团队最珍贵的品质。”
三、化厌为养,得自在心境
《坛经》中言:“若真人,不见世间过。”意指真正的修行者不会过于计较世间的非议。寒山与拾得的对话亦教导我们:“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终有一天你会超越这些烦恼。某作家厌恶同行老张的市侩气,却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书房内贴满自己作品的批注。最厌恶的人往往是最忠实的读者。那些曾让他皱眉的“市侩”,不过是老张为生活所迫的无奈之举。如蚌壳含沙成珠,讨厌的人也许是命运送来的沙粒。当我们学会用生命的包裹它,终将在某个黎明收获圆融的光华。想起汪曾祺在西南联大时的经历,他讨厌偷腊肠的邻居,但邻居却在某日送来用腊肠熬的粥为他发汗。汪老写道:“讨厌像枚青橄榄,嚼着嚼着竟嚼出回甘来。”原来最高明的处世之道,是把所有厌憎转化为生活的佐料。如此,再苦涩的际遇也能烹出人生的至味。当你能以包容和接纳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厌恶与困扰时,你便得到了真正的自在心境。记住这些故事与智慧吧!让它们成为你人生的指南灯和助力器不断前行直至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