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西蜀与《花间集》
《花间集》作为词学的首次总集,被视为词学的起源。这部由后蜀人赵崇祚总撰的词集,收录了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其中除了温庭筠、皇甫松、张泌、和凝、孙光宪等人外,其余皆为蜀人或在前后蜀有过仕途经历的人。《花间集》反映了当时蜀国文人词的主流审美风尚。
虽然陆游对文人“流宕”的“卑弱”有所批判,但对《花间集》的艺术价值却给予高度评价。他评价道:“诗愈卑而倚声之作愈显简洁可爱”,并指出五代词的风格始于温庭筠的“绮丽”,而后来“简洁可爱”的风格则受韦庄影响。但实际上,温庭筠和韦庄所开创的这两种创作潮流,实际上是以皇甫松为先导的。
温庭筠、皇甫松同开《花间》风气
赵崇祚编选的《花间集》将温庭筠置于首位,意在以他作为蜀国词风的代表。清代浙西词家朱彝尊、汪森等人遵循旧例,将皇甫松排在温庭筠之后。但在现代的唐五代词选本中,皇甫松常被置于温庭筠之前。虽然新的排序并非基于水平高低,而是时代顺序,但我们可以认为温庭筠和皇甫松在开启《花间集》风气方面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皇甫松留存下来的词作并不多,仅包括《浪淘沙》二首、《竹枝词》六首等,这些作品均见于《檀栾子词》、《尊前集》、《全唐诗》。在这些词中,有不少风格与温庭筠相近。陈廷焯评价道:“论其派别,大约温飞卿为一体,皇甫子奇、南唐二主附之。”虽然这个评价可能不完全准确,但至少在倚声填词的审美方面,他们有共同的趋向。
以皇甫松的《忆江南》和温庭筠的《忆江南》为例,两者虽在叙述方式上有所不同——一个写思人的“寝而梦”,一个写“朝而待”——但从章法看,二者惊人地相似。都是从背景勾勒开始,然后展开梦事或眼前景象,笔法细腻且主题风格相似。这种风格不仅在章法、笔法上相似,也在题材内容上有所扩展。温庭筠的词以羁旅、闺怨为主,而皇甫松的词则开始涉及更广泛的题材,如怀古、闺怨等。
“专于不专”的创作宽度与韦庄词风的先导
除了温庭筠外,皇甫松在词风上也对韦庄有所先导。陈廷焯评价皇甫松的词“宏丽不及飞卿,而措词闲雅,尤存古诗遗意。”在题材和内容上,韦庄的词比皇甫松更加多样化和深情厚意。韦庄的词中不仅有儿女情长的描写,还有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慨。这种深情的表达方式在皇甫松的词中也有所体现,虽然不如韦庄那样深沉和丰富。
皇甫松的家庭背景显赫,但他仕途坎坷。他的才华和文学造诣得到了韦庄的赏识和推荐,但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认可。这种矛盾的状态促使他采取了一种“专与不专”的处事态度,这种态度虽然未能让他在词学领域达到巅峰,但却给予了他独特的创作灵感和视角。他的词作中展现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情感的细腻表达。
例如他的《摘得新》一词记录了生活的瞬间感受和思考其中的一句“繁红一夜经风雨”透露出深深的悲伤和无奈情感含蓄而深沉令人动容。这种风格正是韦庄词风的前身之一。韦庄的词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著称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这与皇甫松的词风有着相似之处。他们的词作都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情感的细腻表达体现了词的抒情功能和艺术魅力。因此可以说皇甫松在词风上对韦庄有所先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