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平仲的烙画艺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受访者供图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
当红明星王一博的肖像跃然出现在木板上,丝丝分明的头发、层次丰富的面部以及细腻刻画的神态,让人惊叹不已。近日,在四川省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的参赛视频中,烙画手艺人高平仲展示的王一博肖像绘制过程,让网友大开眼界。不同于一般的肖像画,这幅作品以烙铁为笔,火焰为墨,木板为纸,被网友称赞为“逼真入神”。
短短的40秒视频里,高平仲手持烙铁,从起稿、走线到晕染、深入刻画,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这烫出来的绘画艺术便是烙画,而这背后则是高平仲三十多年的烙画功力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作为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汉安烙画的传承人,高平仲今年51岁。自从1987年进入师范学校系统学习汉安烙画以来,他的一张桌子、一支电烙笔、一块木板,便伴随他度过了三十多个春秋。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不断磨练和提升烙画技艺,创作出了《五牛图》《园之殇》《娄山关》《遵义会议会址》等多幅精美的汉安烙画作品。
谈及自己的创作经历,高平仲表示已经数不清练习了多少幅烙画,也记不清被烙笔烫伤过多少次,手掌起了多少水泡。他强调:“烙画创作的关键在于温度、力度和速度的控制,只有手感控制得当,才能深浅恰当,晕染均匀。”
此次创作的明星肖像对于高平仲来说,人物细节更多,创作难度更大。虽然整幅画制作花费了大半天时间,但他仍表示不满意。他说:“至少要花一整天的时间,把细节绘好,才能让画作更传神立体。”至于为何选择绘制王一博的肖像参赛,高平仲笑称自己对王一博并不熟悉,但学生们有不少是他的粉丝,“这也是传统手艺与现代流量相结合的一种尝试,有助于更好地传播汉安烙画。”
除了专注于艺术创作,高平仲还致力于传承和普及烙画艺术。他在凌家镇伏龙乡村学校开办了烙画艺术工作坊,教授学生烙画技艺。他还面向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居家留守妇女开设烙画培训班,帮助一些村民找到了创业的门路。自2017年以来,高平仲已经培训了300多名村民学习烙画,如今真正从事汉安烙画的从业人员已有10余名。
2018年,内江市中区汉韵烙画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为村民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和销售平台。村民们制作的烙画摆件、墙面装饰品等通过订单式生产和网络平台销售到全国各地。一位村民“烙娘”尤丽双表示,学习烙画后,她可以在家里,既补贴了家用,又丰富了日常生活。
对于参加此次竞演大赛,高平仲表示:“现在短视频传播是趋势,我也想通过丰富烙画的表现形式,让更多人认识、喜爱汉安烙画,并传承这门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