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许多人觉得年味渐淡,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贫困时期,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白面肉,穿上新衣服,因此人们热切盼望过年。而现在,这些需求平时都能满足,过年的独特期待自然就减少了。那句老儿歌“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描绘的是过去人们为过年忙碌的情景。如今的人们年夜饭多已提前在酒店预定,无需亲自准备,缺少了一份参与的快乐。
与城市相比,农村仍较好地保留了过年的传统习俗,这也是我年年回乡过年的动力所在。
老家的年,从小年开始便拉开了序幕。腊月二十三的午后,奶奶会抽出高粱杆,为灶王爷扎马。小年这一天,灶王会上天汇报这一家人的善恶行为,决定下一年他们的命运,因此这一仪式马虎不得。随后是扫屋,全家人动员,把积攒了一年的灰尘打扫干净绝非易事。
我们那里每逢五逢八为集,尽管镇上有大超市购物方便,但赶大集的热闹总是无法替代。二十五的大集是年货采购的重要日子,吃的、喝的、用的、玩的,凡是能想到的都得备齐。蒸馒头是过年的重要活动之一,白菜豆腐、红小豆掺红薯的甜馅,妈妈和忙着揉面擀皮,爷爷奶奶则负责包制。邻居奶若来串门,还能顺手捏几个花糕。
过年少不了炸货,我们那里称之为“过油”。大瓷盆再次派上用场,里面调制好的面糊下锅炸成丸子。炸东西是个技术活儿,火候是关键,这时候得请奶奶这位老将出马。炸完丸子紧接着是素肉,还有裹上面粉的小鲤鱼,直炸得表皮微红吱吱作响才大功告成。有趣的是,我们这里过油时不让小孩说话,要嘱咐他们躲得远远的,唯恐说出错话得神灵。其实这里面也有科学道理,热油热锅易出危险,所以不让小孩子靠近。
二十九要杀鸡祭祖。我们这里祭祖用的鸡要特别奉起来,奉鸡所用必须是大公鸡,以红毛蓝黑尾为美。奉鸡可是门手艺活儿,不是谁都能干的。杀鸡褪毛后立刻进行造型,造型必须一气呵成。奉鸡的人这两天最忙,邻近的乡亲都会来帮忙。
终于盼到年三十,早上贴春联、包水饺。现在大都是买来的春联,需要仔细裁剪粘贴。中午请出祖宗的牌位和画像,焚香作揖、磕头祭拜。只要鞭炮一响,年味立刻浓厚起来。午后去上坟请先人回家过年。看着河畔的新坟旧坟连绵不断,来祭奠的人一代又一代,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延续。
三十晚上看春晚、吃年夜饭、彻夜不眠的守岁迎新。大年初一拜年互道恭喜发财。从初二开始走亲戚直到初八上班。正月十五吃元宵后,年,就这样过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