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未来发明了时间机器,许多人都会想回到盛唐时期探索一番。谁最适合去体验那个时代呢?我认为广东人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粤语与唐朝的语言有着相似之处,可以大大减少语言沟通的障碍。
汉字的发音一直在发展变化,古音与今音有着明显的差异。例如,张九龄的《感遇其一》中的诗句,在现代普通话中,“悦”和“折”并不押韵,但在唐朝却是入声韵。粤语中至今仍然保留了许多入声字音节,与唐朝的语言更为接近。
除了这种古今异音的例子,《敕勒歌》中也有类似的发音变化。如果没有老师教授正确的读音,大部分人可能难以感受到其中的韵味。那么,在没有汉语拼音标注和老师指导的古代,人们是如何知道如何发音的呢?
与西方的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本身并不直接表示音素。识字教育在历史上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为了阅读前人的文献,给汉字注音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在古代,人们采取了多种方法来给汉字注音。
在汉代以前,人们主要通过描述发音时有关发音器官的动作及发音部位的状态来注音。由于对发音器官的解析不够精细,这种方法的准确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后来人们逐渐发展出了直音法,即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来标注读音。这种方法也有其弊端,比如不是每个字都有同音字,而且有些同音字本身也很生僻难念。
于是,人们又进一步发明了反切法。这种方法使用两个字来拼出一个字的读音,取前字的声母和后字的韵母合并。自从有了反切法,所有汉字的注音都成为可能,各种韵书得以出现,的音韵学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对于想要穿越到唐朝的人来说,不会粤语并不会阻碍他们与唐朝人的交流,因为他们也可以依靠反切法来进行沟通。反切法可以说是穿越的必备技能。
(熊建,《日报海外版》2021年3月26日第1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