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烛之武退秦师注释翻译全解析,助你轻松读懂这经典历史故事!

好的,我们来一起解析《烛之武退秦师》这篇经典历史故事。这篇文章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述了春秋时期,郑国面临秦、晋两国联合攻打时的危急关头,老臣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成功说服秦穆公退兵,从而挽救了郑国的故事。

全解析与注释翻译

为了“轻松读懂”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背景介绍:首先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特别是郑国与秦、晋两国的关系。郑国地处中原,是重要的战略位置,秦、晋两国都想拉拢或控制它。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

2. 人物分析:

烛之武:郑国一位年迈的老臣,原本不受重用。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挺身而出,展现了极高的爱国精神和勇气。他的说服技巧,特别是先抑后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策略,是文章的核心。

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是一个有野心但也会权衡利弊的政治家。烛之武正是抓住了秦穆公的顾虑和利益诉求进行说服。

晋惠公:与秦穆公结盟,共同攻打郑国,但文中并未详细描写其心理。

郑文公:昏庸无能,未能早用烛之武,但在危急时还是给了他机会。

3. 核心情节与翻译解析:

临危受命:郑伯向烛之武道歉,请求他出使秦国。烛之武 initially 拒绝,认为自己年老无法胜任,但郑伯强调国家存亡系于他一身,烛之武最终应允。

夜缒而出:为了避开晋军的监视,烛之武在夜晚被用绳索从城墙上放下去,秘密前往秦营。

说服秦穆公:这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最难理解的部分。烛之武的游说艺术体现在:

点明利害:首先分析秦、晋两国的关系——“秦晋围郑,郑必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君知之乎?”(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您知道吗?)。直接点出灭郑对秦的潜在利益。

挑拨离间:接着,烛之武巧妙地指出晋国的贪婪和不可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您曾经受到晋惠公的恩惠,他答应给您焦、瑕这两座城池,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筑起城墙了。这是您知道的。)暗示晋国不会真心帮助秦国,甚至可能把得到的土地据为己有。

提供出路:然后,烛之武为秦穆公描绘了“利国”的蓝图:“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如果您放弃灭郑的念头,把它当作东方道上的主人来对待,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描绘威胁:最后,烛之武点出留着郑国对秦的潜在威胁:“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晋国,怎么会满足呢?它已经向东封了郑国,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削弱秦国,它从哪里得到土地呢?)这番话点醒秦穆公,继续攻打郑国只会助长晋国的野心,最终损害秦国的长远利益。

秦师退,晋师亦去:秦穆公被说服,不仅同意退兵,还留下军队帮助郑国防守,并派人对晋军施加压力,最终晋军也撤走了。

总结

通过上述注释和翻译解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脉络和其中蕴含的智慧。烛之武凭借他深厚的口才、对形势的准确判断以及对对方心理的深刻洞察,成功化解了国家危机。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春秋时期的外交斗争和人物风采,更体现了“言辞之美”和“以智取胜”的智慧,是值得反复阅读和学习的经典之作。理解了这些关键点,相信你就能轻松读懂这个精彩的历史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