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形象探源与演变
明代杨闽斋刊本《西游记》描绘猪八戒为黑色,这并非独特的色彩表现。作者近日提供的图片显示,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连环画《猪八戒娶媳妇》中的猪八戒形象也是黑色的。在明代内务府彩绘本中,八戒的形象是脑后有鬃毛的长嘴黑野猪,沙僧则是黑面小和尚。这一描绘与后来的络腮胡子的头陀形象有所不同。
近日,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引发广泛关注,其中大圣的扮相、故事的走向、游戏的场景包括配乐都备受称赞。而游戏中的八戒形象也令人印象深刻,他浑身、长鼻獠牙,与电视剧《西游记》(1986)中白净短鼻的经典形象迥然不同。那么,八戒究竟是猪还是白毛猪?这一变化背后又体现了什么?
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影视作品中,八戒依然是黑猪形象。如早期的西游电影和绍剧电影中,八戒都是黑得铮明瓦亮。
那么,为什么八戒会是黑猪,又是什么时候变成白猪的呢?
第一次变化发生在清代广州一口通商时期。当时本土的猪大多是黑猪或黑白花猪,繁殖力强、肉质鲜美。在1770-1860年间,英国人在广东接触到了华南猪,通过与英国土产猪杂交繁育,培育出约克夏猪和巴克夏猪。其中约克夏猪瘦肉多、繁殖力强,逐渐受到重视。经过统计,欧洲常用商品猪种全群平均含有29%的猪种单倍型。这也证明了黑猪对欧洲猪种改良的重要价值。在这一时期,华南口岸出现了以广州为中心的仿照西方绘画技法的洋风画,其中的通草画《戏曲人物之西游记》反映了黑猪和外国猪杂交诞生优良品种白猪的情况。但此时白猪还未成为主流。
第二次变化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新畜牧工作者的育种方案,国内常见猪便成为“白猪”,在电视剧和电影中,白八戒形象也开始占据荧幕。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形象经历了多次变化,从最初的黑色形象到后来的白色形象,再到现在回归黑色形象的过程,不仅体现了艺术创作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作者:张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