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靖六年,王阳明年事已高,正值五十五岁。再次委以重任,任命王阳明为都察院左都御史,负责征剿思恩和田州的叛乱势力。在出发前的夜晚,他的弟子们为他送行于绍兴伯府第。宴后,王阳明最得意的两位弟子王畿和钱德洪向他请教关于四句教的见解。王阳明对此进行了最后的点拨,这一场景被历史记载为“天泉证道”。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四句教的内容: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钱德洪认为,阳明先生的诗句是绝对的真理,不可更改。他认为只有踏实地“为善去恶”才能启发良知。王畿则持不同看法,他认为老师给予的是应病予,因此不应固守四句教的框架。为此,他提出了“四无论”:
心是无善无恶之心
意是无善无恶之意
知是无善无恶之知
物是无善无恶之物
王阳明对两位弟子的观点进行了总结性回应。他认为两人的见解是相互补充的。他进一步阐释了“四无”与“四有”的区别:对于天赋极高的人来说,“四无”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立教方式;而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四有”则是更为合适的教学途径。
王阳明还强调,尽管弟子们已经有所领悟,但仍需兼容并蓄,继续努力。他对王畿的点拨至关重要,如同禅宗五祖对六祖慧能的启示。虽然王畿未完全领会老师的深意,使得心学在某种程度上被误解为狂禅,但儒家思想的包容性使其得以修正并更接近阳学的本意。
这次谈话不仅仅是“天泉证道”,更是“天泉传道”,是王阳明传授衣钵的重要时刻。
对于四句教的理解,可以比喻为一把刀:本身无善恶之分,但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善恶之别。分清善恶的是人的良知,而努力行善、避免则是人格提升的过程。理解这一层次便达到了王阳明所说的下根人的境界。但随着阅历的增加,我们会明白善恶并非绝对,关键在于行为的程度和动机。真正的善需要克制,需要建立在自己能力、社会规则之上,发自内心的善意才是真正的善。
继续深化理解,中根人能够观察自己内心的善恶,并将其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慢慢接近圣人之道。而上根人则是中根人的极致境界,本心已显、良知已致,人生接近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状态。但这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因此需要更上一层楼,达到太上境界,才能真正完成传道使命。
综合而言,这首诗构建了两套善恶系统,对应三种人生模式:下根人的善恶式人生、中上之人的悟道式人生以及上根人的得道式人生。这样,关于心学被误认为是禅宗变体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禅宗以性空为本,可概括为“真空妙有”,而阳学则可提炼为“真有妙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