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中确实塑造了一系列让人又爱又恨、充满戏剧张力的人物形象,他们之所以“有戏”,正因其复杂性和矛盾的统一性。
比如堂吉诃德本人,他爱恨交织的形象最为突出。他热爱骑士小说,痴迷到将风车视为巨人,把村姑当作贵妇,这种脱离现实的狂热令人又好气又好笑,甚至觉得荒谬可笑。我们恨他的不切实际,恨他因此带来的麻烦和灾难,但同时又忍不住同情他的孤独,敬佩他骨子里的理想主义和坚持,被他那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傻气勇气所打动。这种“恨铁不成钢”又“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情感,正是他魅力所在。
同样,桑丘·潘沙也是典型的又爱又恨。他爱堂吉诃德,忠诚地跟随他,但更多的是出于对“海岛总督”地位的贪恋和朴素的友谊。他对堂吉诃德的“胡闹”常常是无奈和抱怨,却又在关键时刻不离不弃。我们恨他的现实、贪小便宜,甚至觉得他有些愚钝,但他的憨厚、直率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又让人感到亲切和喜爱。他与堂吉诃德形成的互补与碰撞,是小说最大的喜剧和温情来源。
其他人物如狡猾的理发师、虚荣的杜尔西内娅、死板的神父等,也都各有其“戏”。他们或讽刺堂吉诃德的荒唐,或衬托他的孤独,或引发冲突,共同构成了这部巨著丰富而深刻的戏剧性。正是这些充满矛盾、真实可感的角色,让《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活”了起来,引人入胜,让人在笑声中思考,在泪光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