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今人们谈论年龄,多以直接的数字表述,如1岁、10岁、40岁,简洁明了。
这样的表述似乎缺少了一点“韵味”。那么,古人又是如何称谓各个年龄阶段呢?让我们一同探寻。
对于幼儿,有各种生动的称谓。初生之时被称为度,婴儿出生三日则为汤饼之期。未满周岁的婴儿被称为赤子或襁褓。孩子学语时称为牙牙,开始蹒跚学步的阶段则用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来描绘。而蓬头稚子正是我们眼中的那个学垂纶的小孩。
在古代,少年时期的年龄也有独特的称谓。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称为总角,九岁被称为九龄或指数之年。黄口是10岁以下儿童的代称。十岁的孩子则被称为幼学或外傅之年。在古诗中,少年被赋予了金钗之年、豆蔻年华等美丽的名字。如《河中之水歌》和《赠别》中的描述,都展现了少年时期的美好与憧憬。
青年时期,男子二十岁被称为弱冠或成童,女子则常用碧玉年华、桃李年华来形容。而立之年则指的是三十岁,这一阶段的人们应该对生活有所感悟,懂得生活的道理。《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对中年来说,四十岁被称为不惑之年,五十岁则常称艾、半百或知天命之年。这一阶段的人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接受。至于老年阶段,六十岁被称为耳顺之年或花甲之年。七十岁称为从心之年或古稀之年。八十岁称为杖围之年或喜寿,七十岁和八十岁的老人常常受到尊敬和尊崇。百岁高寿则称为期颐。而茶寿则是指一百零八岁。至于双稀或双庆,则是稀有的长寿象征,指一百四十岁的高龄。
古人的年龄称谓丰富多样,富有诗意和文化内涵。这些称谓不仅是对年龄的简单划分,更是对人生阶段的美好寄托与祝愿。这些传统知识令人增长见识,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年龄称谓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