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一、背景概述
今年秋季学期是中小学全面实施“双减”的首个学期。为推动“双减”工作取得实效,全国多地学校积极推广课后延时服务。其中,“5+2”模式的课后服务已成为大多数地区的主要方式。
二、所见所闻:以天津市为例
去年9月,记者在天津市河东区第二中心小学门口采访,发现托管班牌子数量众多,许多家长反映希望解决孩子的接送问题。如今,一年过去,课后服务的推广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许多家长表示,孩子的接送问题得到解决,还能在学校里学到更多有趣的知识,这解决了他们的大问题。
三、课后服务内容形式多样,推广后反响热烈
今年秋季开学第一天,也是天津市河西区开展课后服务的首日。在平山道小学,记者了解到课后服务分为两个阶段,包括辅导时间和素质拓展课程。大学教授程方平表示,课后服务除了解决家长接送问题外,更重要的是对素质教育的拓展。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也指出,课后服务的目的是把学生的课后时间尽量留在学校,减少校外培训机构的时间。
四、困惑与挑战:自愿原则的执行与服务质量
尽管各地课后服务原则上遵循自愿原则,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学校因师资力量、场地等原因,未能完全落实自愿原则。对此,专家和门工作人员表示,应尊重学生的意愿,对存在强制行为的学校,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予以介入。他们也指出,课后服务内容单一、质量不高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亟待解决。
五、多方合作提升服务质效
除了课后服务内容外,家长最为关心的还有课后服务收费问题以及参与社会服务教师的补助问题。随着课后服务的推广,这些问题逐渐清晰。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学校在推行课后服务时出现了交通拥堵等问题。对此,一些学校正在探索错峰放学等方式予以解决。为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各地正积极盘活多方资源,如建立志愿者团队、利用学校周边资源等。接受采访的专家和门工作人员表示,随着课后服务的逐步推广,遇到的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
六、展望未来:满足学生实际需求
储朝晖指出,学生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课后服务不能仅依靠校内资源推进。他建议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如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为学生提供活动的场所。积极探索合作方式,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未来课后服务的推进方向和发展趋势各地门表示将持续关注并努力改进以满足广大学生和家长的需求。
